[1] |
张福锁, 黄成东, 申建波, 等. 绿色智能肥料: 矿产资源养分全量利用的创新思路与产业化途径[J]. 土壤学报, 2023, 60(5): 1203-1212.
|
[2] |
赵国芳. 化学农药对环境的影响及其新型农药的研究进展[J]. 河北农业科学, 2010, 14(8): 56-57, 98.
|
[3] |
卜元卿, 孔源, 智勇, 等. 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及其防控对策建议[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4, 16(2): 19-25.
|
[4] |
王佳新, 李媛, 王秀东, 等. 中国农药使用现状及展望[J]. 农业展望, 2017, 13(2): 56-60.
|
[5] |
戴小枫. 中国植物保护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D].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3.
|
[6] |
刘建超, 贺红武, 冯新民. 化学农药的发展方向-绿色化学农药[J]. 农药, 2005, 44(1): 1-3, 39.
|
[7] |
张新忠, 罗逢健, 陈宗懋, 等. 分散固相萃取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研究茶叶与茶汤中茚虫威残留降解规律[J]. 分析测试学报, 2013, 32(1): 1-8.
|
[8] |
陈宗懋, 蔡晓明, 周利, 等. 中国茶园有害生物防控40年[J]. 中国茶叶, 2020, 42(1): 1-8.
|
[9] |
邱德文. 生物农药: 未来农药发展的新趋势[J]. 中国农村科技, 2017(11): 36-39.
|
[10] |
杨燕. 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的水稻稻瘟病诊断关键技术研究[D]. 杭州: 浙江大学, 2012.
|
[11] |
杨永华, 姚健, 华晓梅. 农药污染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J]. 微生物学杂志, 2000, 20(2): 23-25, 47.
|
[12] |
徐红星, 郑许松, 田俊策, 等. 我国水稻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应用现状[J]. 植物保护学报, 2017, 44(6): 925-939.
|
[13] |
邱德文. 生物农药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J]. 植物保护, 2013, 39(5): 81-89.
|
[14] |
李茹, 赵桂东, 熊战之, 等. 浅议化学农药[J]. 现代农业科技, 2005, 11(9): 51-52.
|
[15] |
宋仲容, 高志强, 何家洪, 等. 农药研究现状及应用评述[J]. 农机化研究, 2007, 29(7): 10-13.
|
[16] |
袁治理, 叶文武, 侯毅平, 等. 我国绿色农药研究现状及发展建议[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23, 53(11): 1643-1662.
|
[17] |
常维霞. 手性农药乙螨唑对映体的果园环境行为及毒性研究[D].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
|
[18] |
袁杨, 杨红艳. 我国生物农药发展历程及应用展望[J]. 南方农业, 2022, 16(11): 59-63.
|
[19] |
周利, 郭明明. 茶园农药的合理选用和使用[J]. 中国茶叶, 2022, 44(9): 1-7.
|
[20] |
纪明山. 农药在现代化农业中的作用[J].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11, 31(3): 31-33.
|
[21] |
吴筱萌, 徐悦, 程鸿浩, 等. 六种茶园茶尺蠖与其蜘蛛类天敌的空间和数量关系[J]. 浙江农业学报, 2023, 35(6): 1349-1359.
|
[22] |
仇相玮. 减施农药: 农户行为及其效应研究[D]. 泰安: 山东农业大学, 2020.
|
[23] |
陈齐斌, 季玉玲. 化学农药的安全性评价及风险管理[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5, 20(1): 99-106.
|
[24] |
张清伟, 汪智, 黄凯, 等. 农田土壤残留农药的生态危害及其污染修复技术进展[J]. 环境保护前沿, 2018(4): 328-336.
|
[25] |
贾振华, 李静, 贾中雄. 化学农药在我国农作物生产中的应用与分析[C]//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长春: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 2015: 335-338.
|
[26] |
高瑜. 果树病虫害防治中的农药污染及治理措施[J]. 种子科技, 2022, 40(16): 88-90.
|
[27] |
肖军, 赵景波. 农药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防治对策[J]. 安徽农业科学, 2005, 33(12): 2376-2377.
|
[28] |
王桂荣, 王源超, 杨光富, 等. 农业病虫害绿色防控基础的前沿科学问题[J]. 中国科学基金, 2020, 34(4): 374-380.
|
[29] |
张志恒, 胡秀卿, 汪雯, 等. 农药对健康及环境影响药迹模型的构建与应用[J]. 农药学学报, 2018, 20(6): 765-775.
|
[30] |
徐耀. 残留农药的生物有效性研究进展[J]. 南方农业, 2014, 8(21): 144, 146.
|
[31] |
郑龙章. 茶农使用农药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D]. 福州: 福建农林大学, 2009.
|
[32] |
韦友欢, 黄秋婵, 谢燕青. 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效应及毒理机制[J].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0, 27(3): 9-12.
|
[33] |
王国华, 梁远发, 田永辉, 等. 化学农药对茶园节肢动物多样性的影响[J]. 茶叶科学, 2004, 24(2): 99-104.
|
[34] |
仕影, 陈景三, 于稳欠, 等. 农药对人体健康及生态环境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 2022, 50(6): 53-59.
|
[35] |
张懿熙, 刘泽文. 杀虫剂的选择性与害虫抗药性[J]. 中国科学基金, 2020, 34(4): 511-518.
|
[36] |
张杰, 董莎萌, 王伟, 等. 植物免疫研究与抗病虫绿色防控: 进展、机遇与挑战[J]. 中国科学 (生命科学), 2019, 49(11): 1479-1507.
|
[37] |
李子涵, 高吉发. 中美日农业生产性能源消费对比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6, 44(15): 238-239, 26.
|
[38] |
刘万才, 朱景全, 赵中华, 等. 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的研究进展[J]. 植物医生, 2021(5): 5-12.
|
[39] |
杨文, 董杰, 张晶, 等. 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效果评价方法现状及发展趋势[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2, 38(3): 748-752.
|
[40] |
陈宗懋. 茶园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发展与应用[J]. 中国茶叶, 2022, 44(1): 1-6.
|
[41] |
蔡晓明, 罗宗秀, 边磊, 等. 茶园绿色防控“十三五” 进展及“十四五” 发展方向[J]. 中国茶叶, 2021, 43(9): 66-73, 76.
|
[42] |
夏敬源. 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发展与展望[J]. 中国植保导刊, 2010, 30(1): 5-9.
|
[43] |
张礼生, 刘文德, 李方方, 等. 农作物有害生物防控: 成就与展望[J]. 中国科学 (生命科学), 2019, 49(12): 1664-1678.
|
[44] |
桂永珠, 池景良, 胡永兰. 生物农药的研究应用现状及前景[J]. 微生物学杂志, 2001, 21(2): 48-49.
|
[45] |
廖万有. 我国茶园生态系统现状及其发展对策[J]. 生态农业研究, 1998, 6(3): 73-75.
|
[46] |
李捷, 冯丽芳. 农业害虫物理防治研究进展[J]. 山西农业科学, 2007, 35(7): 67-70.
|
[47] |
赵阳红. 玉米南方锈病发生及农业综合防控措施研究[J]. 种子科技, 2023, 41(12): 118-120.
|
[48] |
宋莹, 胡宝贵. 中国农业绿色防控技术推广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35): 150-155.
|
[49] |
吴剑, 宋宝安. 绿色农药创新及靶标研究现状与思考[J]. 中国科学基金, 2020, 34(4): 486-494.
|
[50] |
李飞, 杨丹, 郑姣莉, 等. 中国茶园主要害虫生物防治研究进展[J]. 湖北农业科学, 2020, 59(10): 5-9, 22.
|
[51] |
李连金. 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策略[J]. 种子科技, 2022, 40(19): 104-106.
|
[52] |
田丽丽, 宋鲁彬, 姚元涛. 茶树虫害的生物防治[J]. 落叶果树, 2010, 42(2): 49-50.
|
[53] |
赵东容. 白僵菌在农林害虫防治中的应用[J]. 湖北植保, 2018(1): 53-55.
|
[54] |
陈雪芬, 孙椒德, 吴光远, 等. 黑刺粉虱综合防治技术[J]. 茶叶科学, 1997, 17(1): 15-20.
|
[55] |
姚江. 苏云金芽孢杆菌及其在害虫防治上的应用[J].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19(1): 36-41.
|
[56] |
于洪春, 赵奎军, 杜传玉. 苏云金杆菌与生物杀虫剂(Success)混用对菜蛾防治效果的研究[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5, 36(5): 567-570.
|
[57] |
屈海波, 何青元. 生物农药与生态茶业[J]. 云南农业, 2003(2): 15.
|
[58] |
曲泽鹏, 陈沫先, 曹朝辉, 等. 合成微生物群落研究进展[J]. 合成生物学, 2020, 1(6): 621-634.
|
[59] |
张琪, 赵成, 卢晓霞, 等. 新烟碱类杀虫剂对非靶标生物毒性效应的研究进展[J]. 生态毒理学报, 2020, 15(1): 56-71.
|
[60] |
刘丰静, 曾明森, 王定锋, 等. 6种茶园常用农药与白僵菌生物学相容性研究[J]. 福建农业学报, 2012, 27(10): 1093-1096.
|
[61] |
申继忠, 余武秀. 微生物类植物生物刺激剂研究和开发进展[J]. 世界农药, 2022, 44(3): 27-39.
|
[62] |
金轶伟, 柴一秋, 厉晓腊, 等. 生物农药的应用现状及其前景[J]. 河北农业科学, 2008, 12(6): 37-39, 48.
|
[63] |
郭荣. 我国生物农药的推广应用现状及发展策略[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1, 27(1): 124-127.
|
[64] |
郭灿, 高秀兵, 何莲, 等. 茶树病虫害生物防治应用研究进展[J]. 广东农业科学, 2014, 41(6): 105-109.
|
[65] |
胡淑霞. 生态茶园建设与病虫害综合防治[J]. 农村生态环境, 1997, 13(2): 41-44.
|
[66] |
吴晗, 徐成辰, 王坤, 等. 农药产品质量情况分析: 以2017—2021年为例[J]. 农业与技术, 2022, 42(11): 34-37.
|
[67] |
农业农村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科技部, 等. 关于印发《“十四五” 全国农药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J].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报, 2022(3): 38-46.
|
[68] |
孙凡惠. 吉林省水稻种植农户生物农药施用意愿与行为背离研究[D]. 长春: 吉林大学, 2022.
|
[69] |
张朝辉, 刘怡彤. 加入农业合作社能促进果农采纳新型生物农药技术吗[J]. 林业经济, 2020, 42(12): 20-26, 92.
|
[70] |
唐林, 罗小锋. 邻里效应能否促使稻农施用生物农药?: 基于鄂、赣、浙三省农户调查数据的考察[J]. 自然资源学报, 2022, 37(3): 718-733.
|
[71] |
吕毅. 生态茶园与可持续发展[J]. 中国茶叶加工, 2002(1): 10-12.
|
[72] |
林涛, 游泳, 郑丽祯, 等. 三种双酰胺类杀虫剂制剂对环境非靶标生物的急性毒性[J]. 农药学学报, 2015, 17(6): 757-762.
|
[73] |
李红霞, 王建新, 周明国. 杀菌剂抗性分子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J]. 农药学学报, 2004, 6(4): 1-6.
|
[74] |
郭明程, 王晓军, 苍涛, 等. 我国生物源农药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9, 35(5): 755-758.
|
[75] |
李新金, 于思勤. 生物农药在绿色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与发展对策[J]. 世界农药, 2009, 31(S1): 38-41.
|
[76] |
马林. 利用生物技术改变烟叶化学组分提高其吸食品质和安全性的研究[J]. 郑州工程学院学报, 2001, 22(3): 40-42, 45.
|
[77] |
姜仁华, 熊兴平, 姚明哲. 我国茶叶科技“十三五” 进展及“十四五” 发展思考[J]. 中国茶叶, 2021, 43(9): 17-24.
|
[78] |
石光, 刘芳瑜.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2016, 9(3): 16-19.
|
[79] |
卢振辉. 有机茶园病虫害的控制[J]. 林业科技开发, 2002(3): 67-69.
|
[80] |
林占军, 汤江武, 陈小龙, 等. 微生物菌剂的茶园抑草效果及对茶叶品质的影响[J]. 浙江农业科学, 2023, 64(10): 2474-24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