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毕于运, 高春雨, 王亚静, 等. 中国秸秆资源数量估算[J]. 农业工程学报, 2009, 25(12): 211-217.
|
[2] |
张婷, 张一新, 向洪勇. 秸秆还田培肥土壤的效应及机制研究进展[J]. 江苏农业科学, 2018, 46(3): 14-20.
|
[3] |
李然, 徐明岗, 孙楠, 等. 不同碳氮比下秸秆腐解与养分释放的动力学特征[J].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11): 2118-2128.
|
[4] |
朱晓晴, 安晶, 马玲, 等. 秸秆还田深度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及玉米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0, 53(5): 977-989.
|
[5] |
李涛, 何春娥, 葛晓颖, 等. 秸秆还田施氮调节碳氮比对土壤无机氮、酶活性及作物产量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6, 24(12): 1633-1642.
|
[6] |
钟洋敏, 李汉美, 刘庭付, 等. 浙西南地区菜用蚕豆丽蚕3号轻简化栽培技术[J]. 长江蔬菜, 2023(19): 23-26.
|
[7] |
季诗域, 王旭东, 石思博, 等. 稻秆还田与化肥配施对稻茬麦田土壤肥力和小麦产量的影响[J]. 江苏农业学报, 2020, 36(5): 1181-1188.
|
[8] |
潘剑玲, 代万安, 尚占环, 等. 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质和氮素有效性影响及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3, 21(5): 526-535.
|
[9] |
麻坤, 刁钢. 化肥对中国粮食产量变化贡献率的研究[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8, 24(4): 1113-1120.
|
[10] |
鲁如坤. 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M]. 北京: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2000: 146-195.
|
[11] |
丛日环, 张丽, 鲁艳红, 等. 添加不同外源氮对长期秸秆还田土壤中氮素转化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9, 25(7): 1107-1114.
|
[12] |
梁路, 张卫杰, 徐博涵, 等. 有机无机肥配施影响土壤肥力与土壤环境的研究进展[J]. 河南农业科学, 2022, 51(3): 1-11.
|
[13] |
黄容, 高明, 万毅林, 等. 秸秆还田与化肥减量配施对稻-菜轮作下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J]. 环境科学, 2016, 37(11): 4446-4456.
|
[14] |
郭九信, 孔亚丽, 谢凯柳, 等. 养分管理对直播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16, 42(7): 1016-1025.
|
[15] |
丁焕新, 吴锡棋, 陆阳.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稻麦产量及土壤质量的影响[J]. 浙江农业科学, 2021, 62(3): 505-507, 512.
|
[16] |
王伟, 侯丽丽, 崔新菊, 等.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小麦产量及土壤质量的影响[J]. 安徽农学通报, 2022, 28(1): 92-94.
|
[17] |
刘芳君, 田亨达, 张畅, 等. 秸秆还田下有机肥替代部分氮肥对玉米产量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J]. 山西农业科学, 2022, 50(1): 78-83.
|
[18] |
张奇, 陈粲, 陈效民, 等. 不同深度秸秆还田对黄棕壤氮素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J]. 水土保持通报, 2019, 39(2): 56-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