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目录
    第66卷第4期目次
    2025, 66 (4):  0. 
    摘要 ( 39 )   PDF(5866KB) ( 8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题论述
    浙江省地方标准《水稻、小麦、油菜区域施肥用量要求》解读
    陈钰佩, 单英杰, 陆若辉, 朱伟锋, 孔海民
    2025, 66 (4):  801-804.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1222
    摘要 ( 64 )   HTML ( 9 )   PDF(1076KB) ( 225 )  

    化肥施用标准的制定是顺利推进化肥减量增效行动的前提,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浙江省耕地质量与肥料管理总站牵头制定了浙江省地方标准《水稻、小麦、油菜区域施肥用量要求》,该标准主要规范了术语和定义、施肥区域划分、施肥量确定原则、施肥用量、施肥技术、肥料施用管理等技术要求,为浙江省全面推进水稻、小麦、油菜化肥定额制落地提供理论依据。文章分别对标准制定的必要性、相关技术内容、具体指标的确定依据等进行解读,以期增加标准的可读性及可操作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稻
    水稻群体育种分离世代的变异性研究
    莫俊杰, 吴相昀, 刘文通, 陈楚润, 高志超
    2025, 66 (4):  805-812.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40741
    摘要 ( 43 )   HTML ( 1 )   PDF(1171KB) ( 208 )  

    为了研究水稻群体育种多父本效应的遗传机理,本研究利用水稻两系不育系海S1与4个水稻品种(品系)构建水稻育种杂交群体,然后比较分析其不同世代群体主要农艺性状及其变异系数的差异。结果表明,利用水稻群体育种法构建的分离世代群体的单株穗数、不育株率的变异系数均在32%以上,分离程度比较突出。多父本杂交后代的单株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等产量构成关键因子的变异类型比单父本杂交后代的表现更为丰富。这有利于丰富水稻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多样性,为育种增加选择机会。利用水稻光温敏不育系构建的杂交后代在不同世代群体中都分离出不育植株,其不育株率达10%以上,而且多父本杂交后代F3的不育株率变异系数大于单父本杂交后代F3群体的不育株率变异系数。利用多父本杂交后代进行多代自交、异交混合,连续不断地组合随机交配群体,随时加入新的亲本种质,扩大遗传基础,使其后代分离出的类型更为丰富,从而有利于不断创新水稻种质资源。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3份核心水稻材料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抗/感病基因的检测和分析
    周慧, 林祯芃, 周海平, 王成豹, 徐秀如, 钟林平, 马国华
    2025, 66 (4):  813-818.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1140
    摘要 ( 44 )   HTML ( 1 )   PDF(1129KB) ( 193 )  

    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水稻病虫害的最有效途径。为高效组配抗病新组合,利用17个稻瘟病和6个白叶枯病基因的分子标记对23份水稻核心材料进行抗/感病基因检测。稻瘟病抗/感病基因检测显示,抗病基因Pid2、Pi40和Ptr在检测材料中出现频次较高,分别为23、15和23份材料;抗病基因Pi64、PibPi2、PigmPi5、Pi1和Pikm的出现频次中等,分别为10、10、11、10、8、10和8份材料;抗病基因PitPi36、PikhPiaPita仅存在于个别材料中,出现频次较少,分别为2、1、3、1和1份材料;抗病基因Piz和Pi25未在23份材料中检出。而感病基因pi2、pizpi25、pikhpikmpiapita在检测材料中高频次出现,分别为23、23、23、15、15、22和22份,pi64、pigmpi36和pi5的检出频次中等,分别为9、13、13和13份。白叶枯病抗/感病基因检测表明,除5份材料中含Xa27抗病基因外,xa5、Xa7、xa13、Xa21和Xa23等抗病基因均未检测到;但Xa5、xa7、Xa13、xa21、xa23和xa27等感病基因出现的频率较高,分别是23、22、23、23、23和14。该研究利用23个已报道基因的分子标记检测23份水稻材料,初步确定了其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抗/感病基因的分布情况,为后续水稻材料的筛选、改良和测配组合提供了良好的遗传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江苏省不同试验渠道审定的水稻品种性状分析
    范德佳, 陈士强, 何震天, 张容, 王汝琴, 程梦豪, 王建华
    2025, 66 (4):  819-825.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40787
    摘要 ( 52 )   HTML ( 1 )   PDF(1501KB) ( 205 )  

    近年来全国水稻审定品种数量爆发式增长,江苏省审定的水稻品种数也急剧增加。本研究收集了2020—2024年江苏省审定的所有水稻品种农艺性状数据,按照籼粳亚种和试验渠道进行了分类,比较分析了不同试验渠道的水稻审定品种农艺性状差异和年度变化趋势。2020—2024年江苏省审定的水稻品种达到400个,其中籼稻73个,粳稻327个;参加省区试的品种109个,联合体试验228个,自主试验60个,绿色通道3个,不同试验渠道审定的水稻品种部分农艺性状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将有助于育种家优化育种策略,使选育的品种更加适应市场需求。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4种常规粳稻品种在赣北地区的生产力研究
    李坤, 刘中来, 曹国军, 潘世文, 余轩, 张义月, 王智权
    2025, 66 (4):  826-829.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40011
    摘要 ( 32 )   HTML ( 1 )   PDF(1108KB) ( 127 )  

    为推进江西省“籼改粳”战略,满足赣北地区种植粳稻的生产需求,增加农民收入和农业生产效益。本试验选择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选育的4个常规粳稻品种,以赣宁粳1号为对照品种,在相同田间管理条件下,综合比较生育期、分蘖性、农艺性状、产量构成因素和产量。试验结果表明,21Q251各种生产表现不佳,不建议推广种植;21Q216表现出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结实率高、熟期转色好、抗病性较强,产量水平略低的特点,建议继续进行栽培实验时,应有足够的基本苗,早施分蘖肥,以确保有足够的有效穗数;赣晚粳688有较好的高产稳产表现,具有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结实率高、熟期转色好、抗倒伏性强、抗病性较强的特点,建议在赣北地区推广种植。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产优质籼粳杂交稻新组合浙粳嘉优710的选育
    张馨月, 叶胜海, 董俊杰, 富昊伟, 李友发
    2025, 66 (4):  830-833.  DOI: 10.16178/j.issnv0528-9017.20240921
    摘要 ( 41 )   HTML ( 1 )   PDF(1106KB) ( 206 )  

    浙粳嘉优710是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和浙江勿忘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利用三系粳型不育系浙粳7A和籼型恢复系DR610进行配组育成的籼粳杂交稻新组合。该组合具有高产、广适、米质优等特点,2022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本文介绍了其选育过程、特征特性、栽培及制种技术要点。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优质抗病三系杂交粳稻新品种嘉优10号的选育
    张呈祥, 李柏, 陆金根, 高荣村
    2025, 66 (4):  834-837.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40503
    摘要 ( 37 )   HTML ( 1 )   PDF(1107KB) ( 150 )  

    嘉优10号是利用BT型早熟中粳不育系嘉57A和恢复系嘉恢10号配组育成的三系杂交粳稻新品种。嘉优10号具有综合抗性好、米质优、制繁种产量高等特点,2022年通过上海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本文对嘉优10号的农艺性状、产量表现、稻米品质及抗病性进行分析,并总结了该品种的栽培技术要点和制种技术要点,为该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产长粒型籼粳杂交稻新品种浙优77的选育及其特征特性与栽培技术
    祁永斌, 王林友, 吕向朝, 蒋根水, 张浩迪
    2025, 66 (4):  838-842.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40575
    摘要 ( 37 )   HTML ( 3 )   PDF(1111KB) ( 159 )  

    长粒型籼粳杂交稻新组合浙优77是由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谷之雨(浙江湖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杭州种业集团合作选育的中熟三系籼粳杂交稻组合,以长粒粳型不育系浙杭K68A(浙75A)为母本、广亲和偏籼型恢复系浙恢F27为父本配组而成,2024年通过浙江省品种审定(浙审稻2024017)。浙优77具有产量高、米质优、转色好、适应性广等特点,适合在浙江省及周边稻区作单季晚稻种植。本文对浙优77的选育、品种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做了简要介绍。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圆粒专用型两系早籼恢复系辐269的选育及应用
    王伟, 祁永斌, 王俊敏, 肖长明, 李克宽, 刘超纲, 刘庆龙
    2025, 66 (4):  843-847.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40308
    摘要 ( 29 )   HTML ( 0 )   PDF(1117KB) ( 160 )  

    辐269是以早籼品系中07-108为母本、早籼品系04YK17为父本去雄杂交,F1代干种子经过80 Gy γ-射线辐照处理后,采用系谱法选育出的两系早籼恢复系。该恢复系具有配合力强、花粉量大、制种产量高、谷圆粒、直链淀粉含量较高和高抗稻瘟病等特点。配组的两系杂交早稻陵两优69(组合名称湘陵628S×辐269)于2018年通过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于2019年通过湖南省引种备案。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适合长沙地区的再生稻高产品种筛选试验
    钱艳杰, 李诚, 姚艳红, 胡明勇, 王伟, 蒋瑜, 罗薇, 肖菲菲, 王少希
    2025, 66 (4):  848-853.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40414
    摘要 ( 32 )   HTML ( 2 )   PDF(1099KB) ( 228 )  
    为筛选出适宜长沙地区种植的再生稻品种,以16个近年来通过审定的杂交稻品种(组合)为材料,以Y两优911(CK)为对照,开展再生稻产量、全生育期等适应性试验,从株型、生育期、产量及产量构成和其他重要性状表现等指标进行科学评价。结果表明,参试品种周年产量排名前三位的品种是贡两优粤农丝苗、恒丰优粤农丝苗和扬泰优5009,667 m2平均产量为853.9~869.9 kg,比Y两优911(CK)增产7.49%~9.50%。表明贡两优粤农丝苗、恒丰优粤农丝苗和扬泰优5009综合性状优良,适宜在长沙地区推广种植。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氮肥减量配施叶面硅肥对华浙优261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陶若芙, 夏如达
    2025, 66 (4):  854-857.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40289
    摘要 ( 41 )   HTML ( 1 )   PDF(1453KB) ( 235 )  

    为探讨不同氮肥减量配施叶面硅肥对连作晚稻华浙优261产量的影响,开展双因素试验,设计3个不同氮肥处理(N1,纯氮180 kg·hm-2;N2,纯氮162 kg·hm-2;N3,纯氮144 kg·hm-2)和2个不同硅肥处理(S1,叶面喷施清水;S2,叶面喷施硅肥3 000 mL·hm-2),按照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不同氮肥和硅肥施用量对华浙优261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减氮处理下,华浙优261每穗粒数、实粒数和千粒重降低,产量降低。与常规高产栽培模式(N1S1)相比,减氮10%(N2S1)处理下,华浙优261产量减少了2.18%;减氮20%(N3S1)处理下,华浙优261产量减少了4.21%。配施叶面硅肥能提高华浙优261的产量,弥补减氮处理对产量的负效应。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新型肥料运筹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刘国群, 朱春权, 刘晓霞, 李荣会, 颜雯婷, 孙琇华, 商小兰, 朱练峰, 田文昊, 张均华
    2025, 66 (4):  858-862.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40187
    摘要 ( 48 )   HTML ( 2 )   PDF(1206KB) ( 254 )  
    本试验以高产籼粳杂交水稻品种甬优1540为供试材料,选取树脂包衣肥料茂施缓释肥和施可丰稳定性肥料2种肥料类型,设置了3种氮肥运筹比例不同的处理。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对照相比,施用茂施缓释肥时采用基肥、分蘖肥和穗肥比例为5:2:3的运筹模式时水稻产量最高,667 m2产量达到527.63 kg,增产21.91%,并且不会影响稻米品质。与常规施肥对照相比,施用施可丰稳定性复合肥时采用基肥、分蘖肥和穗肥比例为5:2:3的运筹模式可以显著提高水稻的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且不会影响稻米品质。研究结果表明,优化缓控释肥运筹有助于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氮素利用,进而通过增加水稻穗数提高水稻产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玉米
    基于GGE双标图的黄淮海地区青贮玉米高产稳产性分析
    李淑芬, 柴文波, 许瀚元, 祝庆, 李洪涛, 袁超, 王军
    2025, 66 (4):  863-868.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40341
    摘要 ( 31 )   HTML ( 1 )   PDF(4089KB) ( 99 )  

    为了确定黄淮海地区2020年夏播青贮玉米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的丰产性和稳定性,为进一步的品种推广种植提供合理的分析方法和理论参考,选用2020年黄淮海夏播青贮玉米667 m2 5 000株密度组区域试验参试的15个品种(系)、13 个试点的数据,应用基因型主效应与基因型×环境相互作用(GGE)双标图的分析方法,分析参试品种的丰产性和稳产性以及试点的区分力和代表性,结果表明,丰产性和稳产性较好的品种为皖农科青贮6号、川单99、连青贮101和渝青玉9号,也是本组区域试验较理想的品种,适宜在黄淮海大部分地区种植推广。河北石家庄是本组区域试验最理想的试点。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优质黑色甜玉米新品种浙黑甜208的选育
    王婷甄, 陈坚剑, 吴振兴, 李方剑, 吕桂华
    2025, 66 (4):  869-873.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40781
    摘要 ( 37 )   HTML ( 1 )   PDF(3679KB) ( 146 )  

    浙黑甜208是优质黑色水果型甜玉米新品种,由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玉米与特色旱粮研究所以18hi224为母本、19hiRh367为父本进行杂交选育而成。浙黑甜208籽粒黑色、产量高、甜度高、适应性强、商品外观好,于2024年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品种审定(桂审玉2024016)。本文介绍了浙黑甜208的选育过程和品种特性,总结了配套栽培技术和种子生产技术要点,为推广浙黑甜208提供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肇庆市优质鲜食糯玉米品种筛选试验
    梁明然, 邓绮雯, 严贤诚, 黄东瑞, 林肖楠, 王钢锋, 麦嘉琪
    2025, 66 (4):  874-878.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40559
    摘要 ( 34 )   HTML ( 1 )   PDF(1102KB) ( 164 )  

    为加强对鲜食糯玉米优良新品种的推广力度,筛选出适宜在肇庆地区推广种植的高产、优质、适应性好的鲜食糯玉米新品种,本研究于2023年在肇庆市农业良种示范推广中心沙浦基地对9个鲜食糯玉米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和食味品质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锐玉926糯玉米、广良白糯7号、广良彩糯6号、甜味糯9号等4个品种的综合表现较为优良,可作为肇庆地区较理想的高产优质鲜食糯玉米推广品种。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鲜食糯玉米品种的抗病丰产性评价
    陈以相, 张晓梅, 勾宇宏, 夏再兴, 郭涛, 张碧胜
    2025, 66 (4):  879-884.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40733
    摘要 ( 32 )   HTML ( 0 )   PDF(1107KB) ( 180 )  
    为筛选适合云南省德宏州芒市种植的优质鲜食糯玉米品种,本研究于2023年选用德彩糯、瑞糯8号、云糯9号、斯达糯68、斯达糯70和甜蜜糯29共6个鲜食糯玉米新品种,以云南主栽品种石糯2号为对照,在德宏州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基地开展了田间品种比较试验,通过生育期、农艺性状、抗病性、鲜穗产量、品质评分等指标对参试品种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的鲜穗产量为10 528.30~14 834.08 kg·hm-2,均高于对照品种,感官品质和蒸煮品质的总评分在78~88分,全部品种田间均未发生大斑病、白斑病、灰斑病,2个新品种(斯达糯70、甜蜜糯29)有锈病发生,其他品种未发生锈病。相对于其他品种,新品种德彩糯和云糯9号生育期适中,株型半紧凑,长锥穗型,籽多粒重,田间整齐度好,农艺性状稳定,抗病性强,丰产性好,食味品质优,适合进一步在芒市地区进行示范推广种植。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小麦
    腐殖酸对小麦幼苗生长及抗旱性的影响
    张运红, 任子雯, 毛家伟, 杨永辉, 高翠民, 韩伟锋, 刘小奇
    2025, 66 (4):  885-892.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40312
    摘要 ( 31 )   HTML ( 1 )   PDF(1183KB) ( 151 )  

    采用水培法,通过聚乙二醇模拟干旱,研究了喷施不同腐殖酸对小麦幼苗生长及抗旱性的影响。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小麦幼苗的综合指标,用于评价腐殖酸促进小麦幼苗生长和提高抗旱性的效果,以期筛选出高活性腐殖酸产品。结果表明,正常生长条件下,F8、F4和F5处理小麦幼苗综合得分最高、长势较好,其中F8处理的小麦地下部鲜重显著高于CK,增幅为24.3%;F5和F8处理的叶绿素b含量也显著增加。干旱胁迫下,F3处理的小麦苗长和地下部鲜重显著高于CK2,增幅分别为15.4%和10.3%;F4处理的小麦地下部鲜重和CAT活性较CK2分别显著增加12.5%和4.1%;F5处理的脯氨酸含量则较CK2处理显著降低72.6%。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F8、F4和F5处理促进小麦生长效果较好,F3、F4和F5处理缓解小麦干旱胁迫效果较好。本试验条件下,10种腐殖酸中,以F4和F5施用效果最佳。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德清县优质高产小麦的多品种比较试验
    任洁, 宓盛, 林琴
    2025, 66 (4):  893-896.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40304
    摘要 ( 34 )   HTML ( 4 )   PDF(1079KB) ( 213 )  

    近年来,德清县小麦种植呈飞跃式增长态势,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已成为德清县稳粮保供的重要增长点和突破口。为进一步挖掘冬种小麦潜力,以引进的11个小麦品种为供试材料开展比较试验,旨在筛选出适宜德清县种植的优质高产小麦品种。结果表明,春性小麦扬麦23、扬麦28、浙华1号和宁麦22在丰产性、抗倒性等方面优势突出,综合表现能力较好,适宜在德清县进一步示范推广。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江苏沿淮地区半冬性小麦品种筛选与示范
    徐梦彬, 周星
    2025, 66 (4):  897-903.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40840
    摘要 ( 32 )   HTML ( 0 )   PDF(1104KB) ( 173 )  
    为筛选适宜江苏沿淮地区种植的半冬性小麦品种,2022—2023年在江苏沿淮地区的淮海农场、临海农场和新洋农场3个地点开展了品种筛选试验,选用近年审定的具有较大推广潜力的19个半冬性小麦品种,以淮麦33为对照品种,对其田间长势、产量表现及抗性等进行综合筛选鉴定。结果显示,对照品种淮麦33平均产量水平较高,667 m2产量为742.6 kg,郑麦1860和烟农1212两个品种的平均产量高于对照,其中郑麦1860的平均产量相较于对照增产1.0%,烟农1212的平均产量相较于对照增产0.3%。此外,郑麦1860和烟农1212两个品种在3个试点均有较好表现,广适性较强。综上所述,郑麦1860和烟农1212这2个品种可在江苏沿淮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作物
    大豆籽粒发育过程异黄酮及其组分的积累规律
    郁晓敏, 袁凤杰, 傅旭军, 杨清华, 金杭霞, 竹龙鸣
    2025, 66 (4):  904-909.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40464
    摘要 ( 40 )   HTML ( 4 )   PDF(1138KB) ( 145 )  
    异黄酮是大豆形成的一类次生代谢产物,又称植物雌激素。本研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系统分析5个大豆品种(系)在籽粒发育过程中异黄酮总含量以及12种异黄酮组分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籽粒的发育进程,5个大豆品种的籽粒异黄酮含量均不断提高,但其积累方式与速率在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5个品种丙二酰染料木苷、丙二酰黄豆苷、染料木苷和黄豆苷等主要组成成分的含量占异黄酮总含量的比例变化趋势则各不相同;异黄酮主要生理活性成分染料木苷元和黄豆黄素苷元的积累规律也不尽相同。通过对大豆籽粒异黄酮累积生理机制的研究,为高异黄酮优质大豆品种的选育和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安徽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推广
    潘广元, 杨森, 李雪, 张军, 翟鹏飞, 孔令娟
    2025, 66 (4):  910-916.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40135
    摘要 ( 37 )   HTML ( 1 )   PDF(2165KB) ( 121 )  

    为全面了解安徽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推广情况,研究解决种植中技术、政策、机械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总结工作经验,提出对策建议,为大面积推广该项技术提供理论和科学依据。笔者在全省主产区通过开展问卷调查和现场走访等形式调研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系统阐述了种植背景和意义,深度剖析了种植发展现状,提炼了工作做法启示,总结了主要存在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橄榄良种豆果和尼Ⅰ在我国南方的引种实践
    牛二利, 李雪, 高耸, 王伟, 傅玉楼, 朱申龙
    2025, 66 (4):  917-922.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41001
    摘要 ( 31 )   HTML ( 0 )   PDF(4974KB) ( 182 )  
    为筛选适宜我国南方种植的油橄榄良种,进一步指导油橄榄产业的发展。本研究对2018年定植的2个油橄榄品种豆果和尼Ⅰ进行跟踪调查和综合分析。结果显示,豆果和尼Ⅰ均在定植2 a后始花始果,定植6 a后的株高分别为3.21和3.34 m,干径分别为8.19和8.39 cm。豆果果重为1.34 g,属圆形品种,667 m2鲜果产量为654.85 kg,橄榄油产量为68.76 kg,出油率和含油率分别为10.59%和14.90%。尼Ⅰ果重为4.24 g,属卵圆形品种,667 m2鲜果产量为1 050.00 kg,橄榄油产量为81.90 kg,出油率和含油率分别为7.89%和14.00%。豆果和尼Ⅰ压榨的橄榄油过氧化值均为0.067%,酸价分别为1.20和0.11 mg·g-1,豆果品种的橄榄油紫外吸光度D232D270和ΔD270依次为1.871 1、0.207 6和0.001,尼I品种的橄榄油紫外吸光度D232D270和ΔD270依次为1.934 0、0.202 0和0.003,品质均达特级初榨橄榄油标准,不饱和脂肪酸分别占总脂肪酸的76.19%和78.18%。表明豆果和尼Ⅰ在我国南方山区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橄榄油产量品质俱佳,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药用植物
    UPLC-MS/MS测定茅苍术中苍术内酯含量的研究
    张文文, 吴琴燕, 赵来成, 梁红芳, 王建华, 陈露
    2025, 66 (4):  923-927.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1167
    摘要 ( 26 )   HTML ( 0 )   PDF(1392KB) ( 78 )  

    建立茅苍术中苍术内酯Ⅰ、苍术内酯Ⅱ和苍术内酯Ⅲ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检测方法。通过质谱特征扫描,各化合物均获得较高离子化效应离子对,样品在室温条件下,采用纯甲醇提取,液固比为20 mL·g-1,超声提取45 min,3种苍术内酯的提取量均达到较高水平,分别为621.33、201.32和275.97 μg·g-1;利用加标回收试验,3种苍术内酯加标回收率为85.7%~106.2%,相对标准偏差为6.0%~9.7%,方法的检测限和定量限分别为18.2~32.2 、61.0~111.2 μg·L-1。该方法可用于同时分析茅苍术中3种苍术内酯含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种为害浙贝母的非昆虫类低等动物初探
    武军, 谢昀烨, 方丽, 宗侃侃, 单斌凯, 王盼, 陈守富, 王连平, 王汉荣
    2025, 66 (4):  928-931.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1189
    摘要 ( 32 )   HTML ( 0 )   PDF(13392KB) ( 104 )  

    浙贝母(Fritillaria thunbergii)为“浙八味”之一,是浙江省的特色经济作物。2016—2022年,每年在3月下旬至4月中下旬,浙贝母植株生长势弱,根系发育差,植株逐渐枯黄并死亡。采集疑似发病植物,带回实验室进行分析,取浙贝母鳞茎饲喂,经形态学观察,初步明确为浙贝母的病原为棘跳虫,本研究可为浙贝母的绿色防控提供一定的基础。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果树与蔬菜
    鲜食春大豆品种比较试验
    金水丰, 张丹, 吴建烈, 黄越, 钟雨婷, 阮倩茜, 张雨微, 邹宜静
    2025, 66 (4):  932-934.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40609
    摘要 ( 29 )   HTML ( 0 )   PDF(1065KB) ( 186 )  

    对13个鲜食春大豆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综合生育期、植株性状、豆荚性状、产量等指标,发现浙鲜12、浙农17号可适当提早播种,提高种植效益;浙农6号、浙鲜9号可继续推广应用;苏成6号、浙农11号植株生长势强,产量高,豆荚色绿、籽粒饱满、商品性好,深受种植大户青睐,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开科源绿翡翠、苏成2号、徐春4号、开科源翠绿宝等4个品种综合表现良好,可多点试验促推广。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物质炭不同施用方式对蚕豆连作障碍的缓解作用研究
    刘术新, 吴东涛, 李汉美, 丁枫华
    2025, 66 (4):  935-939.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1231
    摘要 ( 30 )   HTML ( 1 )   PDF(2077KB) ( 157 )  

    以蚕豆连作障碍严重的土壤为试验材料,设计4种生物质炭不同施用方式,探讨生物质炭不同施用方式对根际土壤酚酸物质降解、微生物区系、酶活性及蚕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不同方式施用生物质炭,均能降低蚕豆根际土壤酚酸物质含量,提高土壤酶活性,改变微生物区系。但4种施用方式下生物质炭发挥作用效果不同,综合土壤环境和蚕豆产量及品质指标分析,条施深施效果优于条施浅施,种植穴深施效果优于种植穴撒施,条施深施效果优于种植穴深施。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养菌方式对秀珍菇菌丝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郎强军, 王松, 宋吉玲
    2025, 66 (4):  940-944.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40736
    摘要 ( 34 )   HTML ( 1 )   PDF(3585KB) ( 87 )  

    为缓解因培养场所和栽培技术不足等因素对秀珍菇夏季设施栽培带来的影响,开展秀珍菇不同接种方式(液体和固体)的集中养菌关键技术研究。以台秀为试验材料,在恒温条件(20~22 ℃)培养一段时间后,转移至大棚内培养和出菇,通过对菌丝生长、原基发生时间、污染情况、出菇情况和产量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液体菌种在恒温条件下培养30 d,固体菌种在恒温条件下培养25 d,对产量和出菇影响不大,适宜在实际生产中应用。研究过程中也发现,在菌袋培养阶段应严格把控环境条件,避免出现过大的环境刺激,进而影响出菇和产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瓯柑试管内茎尖微芽嫁接技术试验研究
    王红, 洪方磊, 郑博升, 余宏傲
    2025, 66 (4):  945-951.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41004
    摘要 ( 28 )   HTML ( 0 )   PDF(5886KB) ( 118 )  
    试验主要开展瓯柑微芽嫁接的无菌砧木和接穗的获取,以及茎尖大小、嫁接方法对瓯柑试管内微芽嫁接成活的影响,并通过RT-PCR技术检测嫁接苗的黄龙病脱毒效果。结果表明,本地朱栾种子和广西枳壳当年萌芽率最高,0.5%TTC染色30 min可快速检测生活力。以广西枳壳种子为砧木,50%必洁仕消毒液消毒种子20 min,水+琼脂的培养基是最佳萌芽培养条件,广西枳壳当年无菌萌芽率达到43.5%。不同砧木品种微芽嫁接成活差异较大,试验中4个砧木品种微芽嫁接成活难易依次为朱栾>枳壳>香橙>红橘,接穗大小和嫁接方法均对微芽嫁接成活率有显著影响,采用0.2~0.4 mm的茎尖直径进行三角形芽接,接后30 d嫁接成活率42.5%,黄龙病脱除率41.6%。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阳光玫瑰葡萄果实风味品质的影响
    陈哲, 徐超, 李小婷, 黄雅丽, 朱作艺, 戴芬
    2025, 66 (4):  952-957.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1139
    摘要 ( 42 )   HTML ( 3 )   PDF(1262KB) ( 92 )  
    以三年生阳光玫瑰葡萄为试验材料,研究赤霉素(GA3)、氯吡脲(CPPU)、噻苯隆(TDZ)等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同浓度配比组合处理对阳光玫瑰葡萄果实内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对果实可溶性总糖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影响差异不显著,但在GA3同等浓度下,TDZ处理后的果实固酸比大于CPPU处理后的果实,但维生素C含量无明显变化。此外,在GA3同等浓度下,经TDZ处理后的果实,醇类物质含量提高,而CPPU处理后的果实,萜烯类物质含量相对较高。TDZ处理后的果实,己醛和1-己醇等具有清香和果香特征的香气成分含量升高。综合比较分析,花前15 d用2 mg·L-1 GA3拉花序,满开花后 2~3 d 内用20 mg·L-1 GA3+2 mg·L-1 TDZ对花序进行浸蘸,盛花后12~15 d 用20 mg·L-1 GA3+2 mg·L-1 TDZ浸果穗获得的阳光玫瑰葡萄果实风味最好。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观赏园艺
    绣球切花花色调蓝技术研究
    孙晓波, 陈双双, 陈慧杰, 冯景, 齐香玉, 邓衍明
    2025, 66 (4):  958-963.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1202
    摘要 ( 27 )   HTML ( 2 )   PDF(4184KB) ( 161 )  
    探讨含不同种类铝盐的保鲜液使红色(粉色或粉红色)绣球切花变蓝的效果,旨在筛选合适的铝盐及其浓度,使红色(粉色或粉红色)绣球切花能够变蓝且有一定的瓶插寿命。以可利鲜专业2号保鲜剂作为对照,观测红色(粉色或粉红色)绣球切花在含不同种类铝盐以及含不同浓度柠檬酸铝的可利鲜专业2号保鲜剂处理下的瓶插寿命及变蓝时间,检测不同浓度柠檬酸铝处理下绣球切花花枝和花萼片中的铝离子含量,同时研究不同花枝长度和叶片数对绣球切花的瓶插寿命及变蓝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含柠檬酸铝的保鲜液能使红色(粉色或粉红色)绣球切花在瓶插期内变蓝,花枝越长,花枝叶片数越多,其花萼片的变蓝时间相对越长,同时绣球切花的瓶插寿命显著缩短。较高浓度柠檬酸铝(0.010 0 mol·L-1)可以使绣球切花变蓝时间明显缩短,也使切花瓶插寿命显著缩短;含较低浓度柠檬酸铝(0.002 5和0.005 0 mol·L-1)的保鲜液使绣球切花变蓝时间相对延长,瓶插寿命也显著变长,可以作为红色(粉色或粉红色)绣球切花调蓝的工作浓度。保鲜液中柠檬酸铝浓度越高,切花吸收铝离子的速度相对越快,运输、贮存到花萼片中的铝离子含量越多。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康乃馨等杜鹃品种与映山红杂交一代表型分析
    廖闻慧, 邵长生, 龚仲幸, 郑慧俊
    2025, 66 (4):  964-968.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40986
    摘要 ( 25 )   HTML ( 0 )   PDF(2335KB) ( 81 )  

    以多季开花杜鹃品种康乃馨、粉丝带和纺绸为母本,中国原生映山红(CHN1/2/3)为父本,进行杜鹃的杂交育种实验,并对杂交母本单颗蒴果种子质量与杂交种子萌芽率、杂交一代花型花色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康乃馨与CHN1/2/3杂交亲合度最高,纺绸次之,粉丝带最低;杂交一代花色花型出现了明显的性状分离,并且花型表现出显性遗传的特性。研究结果将为杜鹃花的新品种培育提供良好的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GC-MS的4种木兰属植物花蕾挥发油成分分析
    王军峰, 吴伟建, 刘西, 汤紫依, 蒋明
    2025, 66 (4):  969-972.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40007
    摘要 ( 31 )   HTML ( 0 )   PDF(1198KB) ( 85 )  

    以二乔木兰、天目木兰、望春木兰与玉兰的干燥花蕾为材料,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成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它们的成分进行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4种木兰属植物干燥花蕾挥发油中共有140种物质,二乔木兰最多,为86种,天目木兰最少,仅63种。萜烯类物质最多,在二乔木兰、天目木兰、望春木兰和玉兰花蕾中的数量分别为48、33、42和40种。27种物质为4种木兰属植物所共有,其中醇类化合物有桉叶油醇、β-萜品醇和δ-松油醇等,萜烯类有β-侧柏烯、莰烯和月桂烯等。本研究为后续进行木兰属植物药用成分的开发和利用奠定了基础。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水肥处理对蝴蝶兰观赏性状和根系活力的影响
    汤肖玮, 张宁宁, 刘晨, 衡燕, 曲晓慧, 邵和平
    2025, 66 (4):  973-978.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1227
    摘要 ( 25 )   HTML ( 0 )   PDF(1292KB) ( 152 )  
    为探索不同水肥处理对于蝴蝶兰观赏品质的影响,本研究以三色鸟为试验品种,运用蝴蝶兰生产中常用的水溶肥,设置5个不同的肥水处理组合,以筛选出促进蝴蝶兰开花质量和根系活力的最佳施肥方式。结果显示,蝴蝶兰12个观赏性状指标间呈不同程度的相关性;通过主成分分析,共提取出3个主成分,贡献率分别为52.590%、28.364%、11.071%,累积贡献率达 92.025%;F2处理(花多多1号+根牛700倍液)中,蝴蝶兰开花相关指标综合评价值(D值)及排名最高,其综合开花质量最高,说明根牛氨基酸水溶肥对蝴蝶兰催花期植株生长的积极作用最强,该研究对蝴蝶兰生产上肥料和施肥方式的具有指导作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植保技术
    稻纵卷叶螟不同发育阶段miRNA表达谱分析
    朱宇, 刘洋
    2025, 66 (4):  979-985.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40744
    摘要 ( 35 )   HTML ( 3 )   PDF(2481KB) ( 93 )  

    该文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稻纵卷叶螟五龄幼虫和蛹中miRNA的表达情况,并对显著差异表达的miRNAs进行了靶基因的预测和功能富集分析。在稻纵卷叶螟的五龄幼虫和蛹的miRNA文库中,存在44个miRNAs。五龄幼虫和蛹文库之间差异表达显著的miRNAs有11个,对应的靶基因有756个。对靶基因进行功能分析,发现这些靶基因显著富集到14个GO条目。该研究不仅提供了稻纵卷叶螟五龄幼虫和蛹发育过程中miRNA表达谱和差异表达信息,也为miRNA调控昆虫发育的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助剂对植保无人机防控水稻病虫害效果的评价
    骆琴, 姚晓明, 寿萌辉, 周宇杰
    2025, 66 (4):  986-991.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40067
    摘要 ( 28 )   HTML ( 1 )   PDF(1131KB) ( 205 )  
    为明确助剂在植保无人机防控水稻病虫害中的作用,选择火牛、怀农特、杰效利、激健及雅丰5种助剂对稻飞虱、二化螟等“三虫两病”开展了效果评价。结果表明,每667 m2添加怀农特30 mL、杰效利30 mL或激健15 mL 3种助剂能提高药剂防治稻飞虱、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和稻曲病的药效,对稻飞虱2次药后20 d防治效果分别为97.09%、97.74%和97.51%,比药剂单用效果提升2.02、2.67和2.44百分点;对二化螟防治效果为73.88%、70.99%和73.81%,比药剂单用效果提升6.17、3.28和6.10百分点;对稻纵卷叶螟防治效果为88.99%、88.43%和89.06%,比药剂单用效果提升1.09、0.53和1.16百分点;对稻曲病防治效果为86.21%、85.93%和88.26%,比药剂单用效果提升0.36、0.08和2.41百分点,但以上3种助剂与药剂单用的防治效果无显著性差异。而防治纹枯病时,每667 m2添加火牛10 mL、怀农特30 mL或雅丰10 mL也能对药剂效果起到一定提升作用,防治效果分别为76.53%、74.11%和73.75%,分别比药剂单用效果提升2.94、0.52和0.16百分点,但相互间不存在显著差异。综上,助剂能一定程度提升植保无人机飞防对水稻病虫害的防治效果,但在每667 m2喷液量2 L的基础上效果不显著。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5种杀蚁饵剂对红火蚁的田间防治效果评价
    陈美云, 钱凌寒, 管云, 张松杨, 李渠, 黄锋耀, 林小军, 李慎磊
    2025, 66 (4):  992-1000.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40952
    摘要 ( 43 )   HTML ( 1 )   PDF(4123KB) ( 153 )  

    为探究复配饵剂与单剂饵剂对红火蚁防治效果的差异,并筛选出适用于红火蚁防治的复配饵剂。本试验采用长期动态监测的研究方法对2种复配饵剂和3种单剂饵剂进行田间防治效果测定,研究2种复配饵剂与其相应的单剂饵剂在49 d内对红火蚁防治效果的差异并比较5种杀蚁饵剂之间的药效持久性。试验结果表明:0.1%茚虫威饵剂对红火蚁防治效果最好,综合防治效果为84.29%;其次为2种复配饵剂(0.8%氟蚁腙·茚虫威饵剂和0.5%氟蚁腙·多杀霉素饵剂),综合防治效果分别为81.81%和78.67%;0.015%多杀霉素饵剂的综合防治效果为77.01%;1%氟蚁腙饵剂的综合防治效果为76.77%。0.8%氟蚁腙·茚虫威饵剂的防治效果仅次于0.1%茚虫威饵剂,药效持久性最好;0.5%氟蚁腙·多杀霉素饵剂的防治效果虽不及0.8%氟蚁腙·茚虫威饵剂,但其防治力度和药效持久性均强于与其相应的2种单剂饵剂。可见0.8%氟蚁腙·茚虫威饵剂和0.5%氟蚁腙·多杀霉素饵剂对红火蚁具有良好的田间防治效果,且防治效果并不比单剂饵剂差,可作为红火蚁防控科学选药和更替用药的候选药剂。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4种病原线虫对蛹期甜菜夜蛾的致病力评价
    刘敏, 林雅, 章金明
    2025, 66 (4):  1001-1004.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40961
    摘要 ( 23 )   HTML ( 0 )   PDF(1105KB) ( 153 )  
    为筛选防治甜菜夜蛾的优良昆虫病原线虫品系,本研究以室内生测的方式评价并比较了4种昆虫病原线虫品系对甜菜夜蛾预蛹和蛹的致病力,同时评估了土壤含水量对线虫致病力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昆虫病原线虫对甜菜夜蛾预蛹和蛹均有一定的致病力,且其对甜菜夜蛾蛹的致病力低于预蛹。当线虫浓度相同时,斯氏线虫(Steinernema carpocapsae)All、X-7和JY-90品系对甜菜夜蛾预蛹的致死效果均优于异小杆线虫(Heterorhabditis indica)LN2品系。当线虫浓度为100 IJs·头-1时,斯氏线虫X-7、JY-90和All品系对甜菜夜蛾预蛹的致死率均超过80%,异小杆线虫LN2品系的致死率仅为40%左右。当线虫浓度为1 600 IJs·头-1时,斯氏线虫X-7、JY-90和All品系对甜菜夜蛾蛹的致死率分别为67.5%、40.0%、18.7%,而异小杆线虫LN2品系对甜菜夜蛾蛹的致死率仅为38.6%。试验进一步评估了15%和20%土壤含水量对X-7品系线虫致死率的影响,发现在含水量20%的土壤中X-7品系对甜菜夜蛾蛹的致死率更高,说明昆虫病原线虫在甜菜夜蛾的防治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食品技术
    基于FTIR技术检测蜂蜜品质的研究
    赖泽萍, 卢文静, 谌迪, 张岑, 肖朝耿, 潘雷明, 顾秀英, 徐双阳, 朱浩杰, 叶沁
    2025, 66 (4):  1005-1010.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40019
    摘要 ( 29 )   HTML ( 1 )   PDF(1481KB) ( 210 )  
    目前对于蜂蜜品质的检测主要是基于化学法,然而化学法分析存在周期长,还需要用到大量有机试剂等缺点。因此,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快速测定蜂蜜品质的方法,首先以掺入0~90%果葡糖浆的546份蜂蜜样品为材料,基于傅里叶变换中红外光谱技术(FTIR)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蜂蜜中葡萄糖和果糖含量的中红外光谱模型,用以快速分析蜂蜜品质。结果显示,在标准正态变量(SNV)预处理方法下,在800~1 200 cm-1波数下构建的蜂蜜葡萄糖和果糖指标模型效果最好,其中葡萄糖指标模型相关系数(r)、建模集方差(RMSEC)、预测集方差(RMSEP)、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0.991 6、0.91、0.94和0.89%;果糖指标模型r、RMSEC、RMSEP、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0.993 5、1.03、0.99和1.51%。说明该方法可行,对于有效替代传统的化学方法,明显降低常规分析方法昂贵的费用,改善操作者健康,减少环境污染意义重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木葡糖酸醋杆菌发酵蜂蜜醋的工艺优化
    陈涛, 李宁宁, 王进, 陆筑凤, 于单, 李加友
    2025, 66 (4):  1011-1019.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40058
    摘要 ( 30 )   HTML ( 0 )   PDF(4357KB) ( 88 )  
    蜂蜜醋营养价值丰富,风味柔和,蜜香纯正,是一种新型的醋酸饮品。因此本文利用木葡糖酸醋杆菌(Gluconacetobacter xylinus)发酵制备纤维素固定化菌膜,并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其最佳制备工艺,采用枣花蜜和木葡糖酸醋杆菌菌膜对发酵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固定化菌膜最佳制备条件为:接种量10%,培养温度30 ℃,乙醇体积分数4%;固定化菌膜表面光滑平整,呈层状排布,具有致密度高的网络空间结构;蜂蜜醋固定化发酵的最佳工艺为:菌膜用量8%,发酵温度31 ℃,初始乙醇体积分数4%,初始pH值4.0。制得的蜂蜜醋饮料色泽金黄、酸度适中,具有浓郁的醋香和蜂蜜的蜜香。本文为提高蜂蜜醋的生产技术提供理论指导。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内外茶叶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比较分析
    潘瑛洁, 王月圆, 唐仕琴, 宁建美, 刘齐铭
    2025, 66 (4):  1020-1024.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40005
    摘要 ( 40 )   HTML ( 1 )   PDF(1117KB) ( 91 )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生产国,出口量位居全球前列。本文通过系统研究我国茶叶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现状及欧盟、日本、韩国、美国的茶叶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的最新动态,对国内外茶叶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进行比较,分析了2023年我国茶叶出口被通报情况及可能原因。提出了我国茶叶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对保障中国茶叶质量安全,积极应对国际绿色贸易壁垒,提升我国茶叶出口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安吉竹林鸡肌肉氨基酸含量的分析和比较
    徐颖, 张亚雄, 赵文锋, 曹芸, 肖英平, 汪雯, 吕文涛
    2025, 66 (4):  1025-1029.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1229
    摘要 ( 29 )   HTML ( 0 )   PDF(1109KB) ( 148 )  
    本研究分别检测安吉竹林鸡胸肌和腿肌中的肌苷酸、脂肪、水分和水解/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并与白羽肉鸡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安吉竹林鸡胸肌和腿肌的肌苷酸含量分别为1 324.55和1 578.23 mg·kg-1,脂肪含量分别为1.21%和2.38%,胸肌和腿肌的水解氨基酸总量分别为22.94%和19.06%,其中必需氨基酸总量分别为9.28%和7.40%,支链氨基酸总量分别为4.53%和3.59%,腿肌中牛磺酸含量为1.771 mg·kg-1,胸肌中鹅肌肽和肌肽含量分别为12 518和3 711 mg·kg-1。以上氨基酸指标均为安吉竹林鸡高于白羽肉鸡,说明安吉竹林鸡的胸肌和腿肌比白羽肉鸡具有更为丰富的肌苷酸、肌内脂肪和氨基酸含量,风味更加鲜美、营养更为丰富。本研究为揭示安吉竹林鸡营养价值评价提供数据支持,同时为安吉竹林鸡高品质风味和营养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资源与环境
    农田氮磷生态拦截沟渠系统中植物配置建议——以温州地区生态沟渠的做法为例
    刘海亚, 吴昌洲, 林昌勇, 刘小丽, 叶振宇
    2025, 66 (4):  1030-1035.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40671
    摘要 ( 37 )   HTML ( 2 )   PDF(1267KB) ( 163 )  

    植物配置是生态沟渠系统主要的工艺组成部分,也是决定生态沟渠拦截净化和生态修复效果的重要因素。文章介绍了温州地区农田氮磷生态拦截沟渠系统中植物配置的一些做法,分析探讨了农田氮磷生态拦截沟渠系统中功能植物的配置要点和组合模式,并对功能植物的管护提出建议,以期为当前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供借鉴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园林绿化垃圾堆肥过程及微生物演替与氮素转化研究
    沈辰磊
    2025, 66 (4):  1036-1041.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40902
    摘要 ( 26 )   HTML ( 0 )   PDF(6892KB) ( 138 )  
    堆肥是园林绿化垃圾资源化处置的有效方式。园林绿化垃圾来源多样,其性质具有较大差异,堆肥所需的条件也具有显著差异。本研究将园林绿化垃圾分为草屑类和树枝树叶类两类,分别进行堆肥,监测不同园林绿化垃圾堆肥过程中的温度、湿度、pH值、电导率(electrical conductivity,EC)和微生物群落演替,探索上海不同类型园林绿化垃圾堆肥的氮素转化。结果表明,草屑类和树枝树叶类堆肥的温度均在堆肥开始后迅速升高,草屑类堆肥在12 d时达到最高温度(69.7 ℃),树枝树叶类堆肥在5 d时达到最高温度(66.0 ℃)。草屑类和树枝树叶类堆肥的pH值在堆肥前期均呈降低趋势,之后呈上升趋势,两种堆肥pH值变化趋势的转折点均在14~20 d时。堆肥过程中EC均呈现出前期快速增加后期保持稳定的趋势,草屑类堆肥EC最大值为6.50 mS·cm-1,树枝树叶类堆肥EC最大值为2.31 mS·cm-1。进一步分析发现2种园林废弃物堆肥中含有大量与有机物降解相关的微生物,主要包括芽孢杆菌Bacilli、放线菌Actinobacteria,变形菌Gammaproteobacteria、拟杆菌Bacteroidia等。FAPROTAX功能预测分析表明,堆体中的氮循环代谢功能随堆肥进程的推进而逐渐增强,树枝树叶堆肥的氮素转化循环的功能代谢丰度增加更为明显。本研究从微生物代谢层面揭示了园林绿化废弃物的氮素转化途径,为园林绿化垃圾堆肥化处置提供了技术支撑。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重金属汞高效钝化剂筛选及其合理施用研究
    陈振华, 张雪芳
    2025, 66 (4):  1042-1047.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035
    摘要 ( 26 )   HTML ( 1 )   PDF(2904KB) ( 194 )  

    由于工业活动的日益频繁、矿山的开采和冶炼、农药及化肥的滥用、垃圾的随意堆放处理等诸多因素,使农田土壤金属污染呈现日益严重的趋势。探究最适合的农田土壤重金属汞污染的原位钝化修复方法,旨在防控农田土壤重金属汞污染,以确保农田土壤生态安全。根据文献查阅以及前期研究相关研究挑选市场上较为容易采购的钝化剂5种,并依托室内土培模拟实验与大田试验来筛选出高效的重金属Hg钝化剂及其合理施用技术。土培模拟试验中的土壤钝化剂的施用促进了土壤中游离态的Hg向稳定态转化。其中以施以农用石灰和海泡石(比例为1:1)的效果最好,显著低于其他钝化剂或组合配方(P<0.05),且施用有机钝化剂可显著提高水稻生长指标。施用农用石灰和海泡石(比例1:1)和生物质炭和海泡石(比例1:1)两种比例钝化剂,对减少水稻籽粒中Hg的富集效果也有一定作用。而大田试验各钝化剂处理之间钝化效果差异不显著(P>0.05)。各钝化剂处理对水稻生长指标也未有明显影响。施用不同钝化剂水稻籽粒富集Hg的含量均未检出,说明其对粮食安全性很高。通过土培实验与田间试验显示,5种钝化剂和组合配方均显著降低土壤Hg有效性含量,其中施以农用石灰和海泡石(比例为1:1),施用量为3 000 kg·hm-2的效果最好。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浙西南地区野菜种质资源调查研究
    陈超, 刘庭付, 陈小央, 周大云, 潘逸明, 祝彪, 缪叶旻子
    2025, 66 (4):  1048-1052.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40022
    摘要 ( 31 )   HTML ( 1 )   PDF(1099KB) ( 111 )  

    为推进浙江省西南地区野生蔬菜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开展该地区野生蔬菜资源调查研究。通过实地探查与重点区域调查,共发现常见的野生蔬菜(不包括菌类和竹类)44科88属105种;12月、1月的野菜数量最少,分别为28和34种,这与冬季持续低温有关;4月、5月的野菜数量最多,分别为104和98种;在不同海拔区域分布上,野菜数量差异不明显,4个海拔梯度的野菜数量均为96种以上。表明浙西南地区的野生蔬菜资源丰富,有着良好的开发利用前景。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