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目录
    第66卷第1期目次
    2025, 66 (1):  0-0. 
    摘要 ( 183 )   PDF(10560KB) ( 20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题论述
    浙江以集体经济为核心的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实践研究
    王煜, 毛小报, 王瑾, 傅琳琳, 毛晓红
    2025, 66 (1):  1-10.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1073
    摘要 ( 276 )   HTML ( 263 )   PDF(1475KB) ( 288 )  

    加快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是关键抓手,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具有核心作用。该研究通过对浙江湖州、丽水、金华等地的相关调研,基于浙江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系统总结了土地开发、资产盘活、资源开发、产业带动、能人带动、抱团联动等六大浙江实施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的典型实践,探析浙江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重要路径,并对当前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针对性地从经营机制创新、要素资源统筹、多业态经营等角度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为推动以集体经济为核心的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提供重要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浙江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空间分布特征与发展影响因素
    童磊, 林芊含, 曹轶蓉
    2025, 66 (1):  11-19.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933
    摘要 ( 73 )   HTML ( 2 )   PDF(8995KB) ( 258 )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载体。该文以浙江省1 426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研究对象,利用最近邻指数、核密度估计法与空间自相关法对浙江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三类示范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数据在空间分布上均呈聚集分布;三类示范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分布密度差异明显,农业龙头企业多聚集于浙北平原地区,农民合作社多聚集并靠近于浙东沿海地区,家庭农场在浙北平原、浙中西丘陵地区形成多个高密度值区。三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空间分布存在正自相关性,空间分布包含H-H(高高聚集)、L-H(低高异常)、H-L(高低异常)类型;浙江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受政策、经济社会、自然地理、区位交通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应在农业生产空间优化的基础上根据各地区实际发展情况因地制宜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体系的完善。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粮食作物
    氮肥运筹对优质杂交稻华浙优210产量、氮肥利用效率以及品质的影响
    李荣会, 王丹英, 褚光
    2025, 66 (1):  20-24.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994
    摘要 ( 124 )   HTML ( 11 )   PDF(1170KB) ( 313 )  

    研究不同氮肥运筹对优质杂交稻华浙优210产量、氮肥利用效率以及稻米品质的影响,以期明确其最佳的基、蘖、穗肥的施用比例。2022年在衢州市柯城区开展大田试验,以优质杂交稻华浙优210为材料,在总施氮量180 kg·hm-2的基础上,按基肥∶蘖肥∶穗肥施用比例设置3种施肥方案,并以不施用氮肥为对照(CK),研究不同氮肥运筹对水稻产量、氮肥利用效率以及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运筹对水稻产量、氮肥利用效率以及稻米品质均有显著影响。不同施氮处理间,产量与氮肥利用效率均以N2与N3处理最高。就品质而言,N2处理的糙米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垩白粒率、垩白度以及稻米蛋白质含量均表现为N3最高,N1与N2次之,CK最低;胶稠度则表现为CK最高,N1与N2次之,N3最低。综合考虑产量、氮肥利用效率与稻米品质,N2处理是优质杂交稻华浙优210较为理想的氮肥运筹方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云南不同海拔高度籼稻产量差异形成分析
    夏琼梅, 岩三胆, 卓晓芳, 龙瑞平, 朱海平, 李贵勇, 杨久, 杨从党
    2025, 66 (1):  25-29.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1038
    摘要 ( 77 )   HTML ( 7 )   PDF(1193KB) ( 247 )  

    以6个籼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云南不同海拔高度对籼稻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海拔降低,籼稻本田生育期日平均温度、日最高温度、日最低温度升高2.4~2.5 ℃,昼夜温差、日平均湿度和日平均太阳辐射差异较小。海拔降低、温度升高导致籼稻本田生育期缩短,总叶片数减少,孕穗期和齐穗期的高效叶面积指数和总叶面积指数降低,孕穗期至成熟期地上部分群体干物重降低,最终籼稻产量显著降低,从产量构成因素看,主要原因是每穗总粒数减少。该研究为云南地区水稻生产制定合理的栽培调控措施提供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抽穗开花期高温对杂交稻结实率和产量影响研究
    方文英, 陈佳麒, 楚岱蔚, 丁梦佳, 姚平, 金益民, 罗天子, 沈兴连, 莫红华, 黄玉英, 郑孝孝, 朱德峰
    2025, 66 (1):  30-34.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1024
    摘要 ( 98 )   HTML ( 9 )   PDF(2242KB) ( 277 )  

    针对2022年余杭区出现异常高温,分析该区4个镇街气象站的温度资料,研究高温对单季杂交稻甬优1540、甬优12、春优590、春优161、江两优7901等品种结实率及产量影响。结果表明:2022年日最高温度高于35 ℃的高温日数为65 d,较常年同期偏多34 d;40 ℃以上的高温日数达32 d。在单季杂交稻集中抽穗开花期间的8月10日至8月23日,除1 d为36.7 ℃外,其余均高于38.0 ℃。杂交稻因抽穗开花期不同,遇到高温的结实率较常温下降13.9~43.3百分点。抽穗开花期遇到高温,结实率波动较大,且随总粒数变大结实率下降幅度增大。单季杂交稻抽穗开花期遇到38.0~41.0 ℃的异常高温,较常温结实率下降,导致产量下降28.8%~53.8%。单季杂交稻抽穗开花期遇到异常高温造成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为结实率下降。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沼液与化肥配施对耕层土壤质量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张旭峰, 江郁菲, 王陆游, 向天勇, 贺伟强, 骆卢佳
    2025, 66 (1):  35-39.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1124
    摘要 ( 76 )   HTML ( 6 )   PDF(1238KB) ( 235 )  

    为明确沼液施用对水稻生产和土壤质量的影响,该研究通过连续2 a的大田试验,以纯化肥处理为对照,设置3个沼液处理组,探究沼液与化肥配施对土壤营养指标、重金属含量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沼液处理使土壤中有机质、总氮和有机氮含量分别提高了7.55%~73.38%、8.02%~86.10%和3.80%~86.41%,T2的提高率最大。沼液处理使土壤中Cr、Ni、Cu、Zn、As、Pb和Hg含量下降。T2处理的水稻产量最高,较纯化肥处理提高了13.2%,T3处理使水稻产量降低了18.2%,而T1处理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不显著。沼液与化肥配施能提升土壤肥力,对土壤环境质量提高起到促进作用,且能提高水稻产量。后期需进一步通过试验明确沼液与化肥的最佳用量及配施方案。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药剂拌种对沿淮地区旱作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纪力, 李传哲, 董青君, 钟平, 孙春梅, 邵文奇, 陈川
    2025, 66 (1):  40-43.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1022
    摘要 ( 69 )   HTML ( 5 )   PDF(1318KB) ( 244 )  

    旱作模式中小麦生产力较低,通过拌种技术可以提高小麦生长质量,促进稳产增产。以郑麦618为供试材料,在沿淮地区旱作种植模式下,进行了自配药剂(A1)、自配药剂(A2)、27%苯醚·咯·噻虫(A3)3组药剂拌种及1组不拌种试验,研究了其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拌种比较,A1、A2使小麦叶色浓绿,A3无显著差异;A1、A2、A3成熟期时的第1节间长度分别增加-12.3%、-6.2%、10.8%,株高分别增加-1.6、-1.1、1.7 cm;成熟期时A1生物量增加显著,A2、A3则无显著差异;最终产量上,A1、A2、A3分别增产6.6%、1.8%和-2.8%。通过拌种处理可以提高小麦生产力,保障小麦生产安全,本试验中A1表现最优,具有壮苗及增产效应,适合在沿淮地区旱作模式中使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施用有机物料腐熟剂对秸秆还田小麦产量和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
    郭新送, 刘同信, 洪丕征, 高涵, 靖吉越, 丁方军
    2025, 66 (1):  44-50.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979
    摘要 ( 74 )   HTML ( 6 )   PDF(1486KB) ( 287 )  

    该研究设置秸秆未还田(CK)、秸秆还田(T1)和秸秆还田配施有机物料腐熟剂(T2)3个处理,通过田间小区试验,探讨了秸秆还田条件下施用有机物料腐熟剂对小麦产量、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养分含量、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各处理间小麦穗数、穗粒数差异不显著,但施用有机物料腐熟剂显著提高了小麦千粒重;与CK相比,T2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细菌数量,降低了真菌数量;秸秆还田条件下,施用有机物料腐熟剂的土壤中性磷酸转化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提高;施用有机物料腐熟剂后,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全氮、有机质和有机碳含量显著增加。以上表明,秸秆还田条件下,施用有机物料腐熟剂加快了秸秆在土壤中的腐解速率,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促进土壤中矿质养分的解离,增加土壤有效态矿质养分含量,改善了小麦根际土壤环境,促进小麦生长。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疆春小麦株高构成因素研究
    朱长安, 郝全有, 李前荣, 李召锋
    2025, 66 (1):  51-56.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1102
    摘要 ( 58 )   HTML ( 2 )   PDF(1192KB) ( 245 )  

    为探明新疆春小麦品种资源株高、各节间长度、株高构成指数及节间构成指数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的表现及与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为新疆春小麦异地选择及株型改良提供参考,调查了40份新疆春小麦品种资源在新疆石河子、宁夏永宁和云南元谋3种环境条件下的12个株高相关性状,分析了不同试点间性状的相关性及株高构成因素与产量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试点间株高差异显著,永宁试点小麦株高及各节间长度显著高于石河子。倒1~5节节间长依次为36.21、19.97、12.70、8.14和4.16 cm,分别占株高的39.81%、21.96%、13.97%、8.95%和4.57%。株高构成指数平均为0.62,倒1~4节间构成指数分别为0.64、0.64、0.61和0.67。12个性状的广义遗传力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倒1节间构成指数>倒1节间长>倒2节间长>穗长>株高>倒2节间构成指数>倒4节间长>倒3节间长>倒3节间构成指数>株高构成指数>倒4节间构成指数>倒5节间长。株高、穗长、倒1节间长、倒2节间长、倒4节间长、倒1节间构成指数在3种环境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在石河子试点,倒1节间长与穗长及穗粒重呈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在永宁试点,倒2节间长与小穗数和穗粒数呈显著负相关。在3种生态条件下穿梭育种时可对株高进行有效选择,适度增加倒1节间长度有利于进一步挖掘新疆春小麦产量潜力。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有机肥替代化肥对土壤性质及番薯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严佳琦, 洪磊东, 方玉仙, 汪妹云, 洪春来, 姚燕来
    2025, 66 (1):  57-61.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1026
    摘要 ( 86 )   HTML ( 6 )   PDF(2176KB) ( 263 )  

    为探究有机肥替代化肥对土壤性质及番薯生产的影响,该研究针对番薯的养分需求特性,按照等氮替代的方法施用有机肥,对土壤理化性质、番薯产量及品质等指标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仅施用化肥的对照组,商品有机肥及生物有机肥等氮替代化肥显著(P<0.05)提高土壤pH值,且在添加15 kg生物有机肥的处理中,土壤速效钾含量增加62.4%。同时,不同化肥减量处理并不会对番薯产量造成显著影响,但番薯块根中的全钾含量均得到显著(P<0.05)提升。其中,15 kg生物有机肥添加处理中的全钾含量增幅达53.1%。以上研究为有机肥替代化肥的应用推广及番薯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作物
    不同配比叶面肥对油茶生长结实的影响
    张坤昌, 李永泉, 吕宇宙, 王川, 吴金怡, 吴红霏, 岑应源, 廖柏勇, 涂攀峰
    2025, 66 (1):  62-71.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1047
    摘要 ( 64 )   HTML ( 4 )   PDF(7972KB) ( 244 )  

    研究磷酸二氢钾、尿素和硼酸不同浓度对油茶生长结实的影响,为油茶叶面肥喷施提供理论支撑。以十年生的普通油茶岑软3号为试材,通过磷酸二氢钾、尿素和硼酸不同浓度和配比,设置10个试验处理,分析油茶叶面生理、果实性状和坐果率的变化,并探讨叶面喷施对油茶各性状的影响,从而计算出最优喷施用量以及最大产量。结果表明,低浓度的叶面肥对油茶果生长发育、品质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过高浓度则会使油茶果品质下降,不利于其生长发育。本试验所有处理中,处理3(磷酸二氢钾∶硼酸∶尿素=0.2%∶0.2%∶0.4%)能有效提高油茶叶面积、氮磷钾含量和坐果率,对叶片氧化酶活性和生理指标均有正向影响,对油茶果实性状亦有促进作用。而磷酸二氢钾、硼酸和尿素的最优喷施用量分别为每株油茶62.62、28.74和58.14 g,可使其最高产量达23.36 kg。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花生有机肥对云雪38产质量及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
    周维玉, 孔光辉, 张光海, 赵高坤, 吴玉萍, 李薇, 李永平, 姚恒, 王娜
    2025, 66 (1):  72-78.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1019
    摘要 ( 59 )   HTML ( 1 )   PDF(1381KB) ( 243 )  

    探讨不同种类花生有机肥对雪茄烟云雪38生长、产质量以及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为云雪38科学合理施肥提供参考依据。采用大田试验,设置花生基、花生粕有机肥和当地常规肥3个施肥处理,测定分析不同施肥处理的农艺性状、经济性状、烟叶化学成分以及植烟后土壤的理化指标。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花生粕和花生基2种有机肥均能显著提高株高和最大叶面积;施用花生有机肥的鲜烟叶产量可提高3.93%~12.07%;施用花生有机肥的烟叶总氮、烟碱、钾等化学成分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烟叶化学成分赋值综合评分以花生粕有机肥处理最优。此外,花生有机肥的施用可提高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全氮含量,其中,花生粕有机肥处理效果更明显,分别提高了41.14%、31.81%、61.54%。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有机质(OM)、全氮(TN)含量是烟株农艺性状的主要影响因子,pH值、OM、TN是烟叶化学成分的主要影响因子。施用花生有机肥对提高云雪38的产质量和土壤部分养分指标有重要作用,以花生粕有机肥的综合效应最佳。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微生物菌剂对土壤微生物及烤烟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刘建军, 曹安全, 彭玖华, 王利祥, 陈和青, 杨再军, 张丰收, 薛刚
    2025, 66 (1):  79-85.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1054
    摘要 ( 72 )   HTML ( 4 )   PDF(2571KB) ( 237 )  

    由于巫山烤烟土壤资源限制,不利于连作,加之化学肥料的大量施用及有机肥施用不足,导致烟草黑胫病和青枯病等土传病害普遍发生。为此,本试验探究微生物菌剂对巫山烤烟主要病害及产量和质量的影响,以防治巫山烤烟黑胫病和青枯病,为巫山烟区优质烤烟生产提供技术支撑。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试验设置4个处理,即CK,当地常规施肥;T1,每667 m2增施7.5 kg海藻甲壳素精钾,兑水稀释,每株灌根1.35 kg;T2,增施套装肥(每667 m2增施1.5 kg黄腐酸钾、1.0 kg枯草哈茨木霉菌、1.5 kg枯草芽孢杆菌),兑水稀释,每株灌根1.35 kg;T3,每667 m2增施5.0 kg三合一抑菌复合剂,兑水稀释,每株灌根1.35 kg。3次重复,微生物菌剂与第一次追肥时一起施入。结果表明,施用微生物菌剂处理能提高烤烟中期植烟土壤真菌数量和后期细菌数量;T1处理能有效改善烟株农艺性状,增加最大叶面积,比对照提高了60.94%;T1处理烟株黑胫病发病率均低于其他处理,烟株青枯病发病率在60~90 d时均以T1处理最低;T1处理烟叶外观质量和感官质量总分均最高,分别比对照高了6.5分和6.0分;化学成分含量适宜,协调性好;提高了烤烟经济性状,其中T1处理产值比对照高了4 822.49元·hm-2,上等烟比例比对照提高了4.66百分点。总体而言,每667 m2增施7.5 kg海藻甲壳素精钾的T1处理能改变植烟土壤真菌和细菌数量,改善烟株农艺性状,增加株高和叶面积,显著降低烟株黑胫病发病率和青枯病发病率,提高烟叶外观质量和感官质量,化学成分含量适宜,协调性好,产量和产值增加,烟叶等级结构提高。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化控药剂下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农艺性状及产量分析
    徐月明, 辛海滨, 胡秋倩, 刘萍
    2025, 66 (1):  86-91.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977
    摘要 ( 52 )   HTML ( 2 )   PDF(1410KB) ( 248 )  

    以徐豆18和江玉877为试验材料进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研究不同化控药剂对其产量、干物质积累、氮素积累、抗倒伏性、叶面积指数和叶绿素含量(SPAD值)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烯效唑和玉黄金喷施对提高带状复合种植下玉米和大豆的产量、土地当量比和经济效益较佳;喷施玉黄金处理下玉米的干物质积累量最大,喷施烯效唑处理下大豆的干物质积累量最大;喷施健壮素处理下玉米和大豆的氮素积累量较多;喷施健壮素对玉米抗倒伏特性综合指标影响较好,喷施金得乐对于大豆抗倒伏特性综合指标影响较好;喷施玉黄金化控药剂下玉米、大豆的相对叶绿素含量较高,喷施烯效唑玉米的叶面积指数最高,喷施胺鲜脂大豆的叶面积指数较高。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果树与蔬菜
    江苏徐淮地区春季中大果型西瓜品种比较试验
    顾妍, 黄大跃, 徐兵划, 张朝阳, 刘欣, 程瑞, 尹莲, 张雪莲, 孙玉东
    2025, 66 (1):  92-96.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40676
    摘要 ( 59 )   HTML ( 2 )   PDF(1166KB) ( 200 )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发展,西瓜品种正处于更新期,市场上新品种多,种植户选择品种忧虑多。为了促进西瓜产业的发展,该研究针对江苏徐淮地区气候特点,筛选适宜本地区春季大棚推广的中大果型西瓜品种,在春季进行40个中大果型西瓜品种比较试验,通过对品种的产量、品质、商品性等进行综合性评价。试验结果表明,京嘉301、甬蜜3号和苏创6号3个品种综合性状表现良好,适宜在徐淮地区春季大棚设施内种植推广。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福建省蔬菜产业现状及高质量发展对策
    于洪杰, 翁志辉, 池敏青
    2025, 66 (1):  97-102.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1074
    摘要 ( 74 )   HTML ( 5 )   PDF(1242KB) ( 227 )  

    蔬菜产业是福建省种植业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其产值居种植业首位,种植面积仅次于粮食作物。目前,福建省蔬菜产业存在规模化面积偏小、种质创新能力不足、产业融合薄弱等短板问题,致使福建蔬菜发展规模受到制约、农户收入难以保障等问题。本文对福建省蔬菜产业整体发展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研与分析,总结了当前蔬菜产业面临转型升级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提出了福建省蔬菜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糯米丝瓜高效优质制种技术
    邹宜静, 方淑丽, 胡小强, 吴建烈, 金水丰, 黄越, 蒋宁飞, 史邵萍
    2025, 66 (1):  103-105.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40823
    摘要 ( 70 )   HTML ( 3 )   PDF(1134KB) ( 230 )  

    糯米丝瓜是杭州市的优势、特色地方品种,种植时间悠久,深受市场欢迎,占杭州市丝瓜栽培总面积的一半以上,每年还在外扩发展。随着糯米丝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其种子需求量也逐渐增加。该研究详细介绍了糯米丝瓜制种过程中制种田准备、播种育苗、整地施肥、适时定植、植株调整、制种授粉、授粉后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种瓜采收及种子质量检验等关键技术,为广大种植户提供参考,以期提高糯米丝瓜种子的质量和产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化肥减量配施有机水溶肥对设施黄瓜品质及产量的影响
    苏航, 周国彦, 宋晓飞, 李晓丽, 闫立英, 谢洋
    2025, 66 (1):  106-110.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40782
    摘要 ( 53 )   HTML ( 1 )   PDF(1230KB) ( 253 )  

    为探究化肥减量配施有机水溶肥对设施黄瓜品质及产量的影响,该试验在每667 m2施入微生物菌剂27.5 kg和复合肥62.5 kg底肥的基础上,于初花期始每667 m2每周追施1次平衡通水溶肥10 kg和磷酸二氢钾水溶肥1.5 kg,分别为CK1、CK2,设置每667 m2施入有机水溶肥50 L(T1)、每667 m2施入平衡通水溶肥5 kg+有机水溶肥25 L(T2)、每667 m2施入磷酸二氢钾水溶肥0.75 kg+有机水溶肥25 L(T3)共3个化肥减量配施处理。结果显示,每667 m2施入有机水溶肥料25 L+平衡通水溶肥5 kg(T2)处理在提高设施黄瓜品质和产量上的综合效果最佳,为有机水溶肥部分替代化肥提供理论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施肥对秋延后栽培鲜食大豆产量和效益的影响
    黄洪明, 吴美娟, 汪暖, 曹春信, 傅旭军, 吴早贵
    2025, 66 (1):  111-114.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1176
    摘要 ( 58 )   HTML ( 0 )   PDF(1162KB) ( 245 )  

    以鲜食秋大豆品种浙鲜86为材料,研究不同施肥时期与施肥量对秋延后栽培鲜食大豆农艺性状、产量和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株高、节数、分枝位、有效分枝数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均呈上升趋势,单株有效荚数、每荚粒数、百荚重、百粒重等经济性状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以基肥施复合肥(N 20%,P2O5 8%,K2O 12%)375 kg·hm-2,苗肥施尿素(含N 46%)300 kg·hm-2,花荚肥施复合肥(N 15%,P2O5 15%,K2O 15%)375 kg·hm-2植株长势较好,农艺性状和鲜豆荚商品性佳,产量和效益最高。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棚设施对杨梅开花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蓝海燕, 裘忠灿, 丁飞, 戚行江, 裘栋梁, 郑锡良, 梁森苗, 张淑文
    2025, 66 (1):  115-119.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1071
    摘要 ( 70 )   HTML ( 0 )   PDF(2793KB) ( 267 )  

    以迟色杨梅品种为试材,分析了设施大棚与露地栽培的温湿度变化规律,以及杨梅开花、果实发育、品质形成的差异,发现试验期大棚内日平均温度为21.3 ℃,积温为3 869.4 ℃,分别比露地高10.1、1 826.5 ℃;平均湿度略低于露地栽培。同时,大棚内雌雄花期分别提前29、11 d,花期一致。设施栽培雄花生长量增大,花粉采集率提高至81.2%。与露地栽培相比,大棚杨梅成熟期提早17 d,平均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总糖含量分别提高21.5%、1.3百分点、33.7%,总酸含量降低13.6%,落果率降低15.6百分点。大棚杨梅单株产量提高30.0%~49.1%,商品果率提高19.8~27.3百分点,优质果率提高11.9~12.7百分点,商品果、优质果销售价格翻倍提高,综合效益显著增加。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5种栽培草莓叶片再生体系的初步筛选
    李文清, 杨正威, 孟更, 王祎祎, 侯娟, 王智豪, 孙凯乐
    2025, 66 (1):  120-126.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1121
    摘要 ( 57 )   HTML ( 0 )   PDF(6606KB) ( 204 )  

    为缓解草莓脱毒苗生产中部分品种茎尖数量无法满足种苗生产需求的问题,以及筛选不同草莓品种用于叶片离体诱导最适宜的叶龄,该试验以桃熏、圣诞红、隋珠、黔莓1号和越秀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叶片离体诱导培养基:基本培养基(MS)+0.5 mg·L-1 6-苄氨基嘌呤(6-BA)+1.5 mg·L-1 2,4-二氯苯甲酸(TDZ)+0.2 mg·L-1萘乙酸(NAA)中,不同草莓品种和不同叶龄的再生频率的差异。与此同时,该试验还以隋珠叶片为外植体,研究不同刻伤方式对其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圣诞红和桃熏在MS+0.5 mg·L-1 6-BA+1.5 mg·L-1 TDZ+0.2 mg·L-1 NAA培养基条件下不定芽诱导率较高;隋珠采用叶缘叶背混合刻伤的处理方式有利于提高其愈伤组织诱导率。以上结果表明,生产中部分栽培草莓可采用同种培养基配方进行叶片离体诱导,从而提高脱毒苗生产效率;不同刻伤方式对部分草莓品种的愈伤组织数量有一定的影响,可在试验中通过选择合适的刻伤方式提高叶片的愈伤组织诱导率。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观赏园艺
    纹络型温室花毛茛新品种栽培及筛选研究
    徐敏, 张福建, 宋嘉玮, 顾婧瑜, 盛海安, 雷利锋, 姚文武, 芦艳, 龚凯, 姜惠萍
    2025, 66 (1):  127-132.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992
    摘要 ( 49 )   HTML ( 1 )   PDF(1840KB) ( 206 )  

    花毛茛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其引种栽培对丰富上海崇明区花卉种类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纹络型温室花毛茛新品种在上海崇明地区的种植表现,在上海市崇明区花卉种源保护基地,以花毛茛为材料,采用盆栽方式,设置3个系列6个品种筛选:A,典雅系列(BIANCO59-99);B,典雅系列(CREAM43-99);C,典雅系列(ROSA CHIARO 2P1O);D,成功系列(LAMBADA);E,成功系列(GRAND PASTEL);F,花锦鲤(IGLOO)。结果表明,各品种生长指标差异较为明显,B品种的出芽率和成苗率最高,达到了99.15%和98.55%。从株高和茎粗指标看,C品种的株高最高,与其他品种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A品种茎粗最大,达到了3.68 mm,与品种B、E、F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此外,各品种的单株产花量和收球数量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定植150 d时,D品种单株平均产花量最高,达到了1.08朵;C品种收获种球数量最多,B品种收获大球比例最高。综合比较,B、C的综合表现较好,适应性强,产量高,适合在崇明地区进行推广。本试验可为崇明岛切花、盆花等花卉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海滨木槿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郑旭, 赵文静, 王晓晓, 刘兴满
    2025, 66 (1):  133-137.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710
    摘要 ( 56 )   HTML ( 0 )   PDF(1190KB) ( 227 )  

    以海滨木槿(Hibiscus hamabo)带腋芽茎段为试验材料,采用组织培养法,研究不同消毒处理对外植体的影响,以及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腋芽诱导、增殖培养、生根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海滨木槿外植体最适宜消毒的方法为50% 84消毒液处理15 min,污染率为0,褐化率为12.22%;最适宜的诱导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MS)+30 g·L-1蔗糖+7 g·L-1琼脂+0.5 mg·L-1 6-苄基腺嘌呤(6-BA)+0.05 mg·L-1萘乙酸(NAA),萌芽率为88.89%;最适宜的增殖培养基为MS+30 g·L-1蔗糖+7 g·L-1琼脂+1.0 mg·L-1 6-BA+0.20 mg·L-1 NAA,增殖系数为2.01;最适宜的生根培养基为1/2 MS+30 g·L-1蔗糖+7 g·L-1琼脂+0.1 mg·L-1 IBA,生根率可达91.11%。该研究建立了完善的海滨木槿组培快繁体系,为海滨木槿遗传转化育种及工厂化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植保技术
    我国植物源杀菌剂的活性组分和应用概况
    王佳丽, 马燕, 高倩, 路兆军, 张建梅, 王连红, 王文苹
    2025, 66 (1):  138-145.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1018
    摘要 ( 137 )   HTML ( 2 )   PDF(3061KB) ( 292 )  

    植物源杀菌剂利用植物中所含的天然有效成分及其衍生物杀死或抑制植物病原菌,具有可生物降解、环保、经多种机制发挥作用而不易产生耐药性等优点,因而受到广泛关注,成为新型农药研究的热点之一。该研究通过检索中国农药信息网中植物源杀菌剂的审批情况,汇总2009年1月至2023年8月期间我国植物源杀菌剂的登记信息,整理不同类型植物源杀菌剂的活性成分、结构特征及其作用机制,概括产品的剂型、施用方式及用量特征。系统梳理和分析现有登记植物源杀菌剂的基本情况,为今后挖掘新颖植物源杀菌活性成分提供启发,也为研发相关农药新产品和新技术指明方向。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浙江省甘蓝链格孢引起的十字花科黑斑病菌危害寄主及分布范围调查
    王玉玺, 刘敏, 贾星语, 张震, 章金明
    2025, 66 (1):  146-149.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40761
    摘要 ( 67 )   HTML ( 1 )   PDF(3465KB) ( 230 )  

    十字花科黑斑病是一种世界性的重要真菌病害,通过种子传带形成远距离扩散和蔓延,可危害十字花科蔬菜的叶、茎、果等部位,造成严重的品质和产量损失。十字花科黑斑病有3种专化型致病菌,分别是甘蓝链格孢(Alternaria brassicicola),芸薹链格孢(Alternaria brassicae)和萝卜链格孢(Alternaria japonica)。中国南方十字花科蔬菜黑斑病多由甘蓝链格孢菌引起,为明确该菌引起的十字花科黑斑病在浙江省的危害状况,该研究利用分子鉴定方法,在全省开展了甘蓝链格孢菌危害寄主及分布范围调查。结果显示,5大类十字花科寄主植物中甘蓝链格孢菌的检获数量从高到低依次为白菜类>油菜类>芥菜类>甘蓝类>萝卜类。在全省11个地级市89个区县市中,有甘蓝链格孢菌分布的地级市有9个,占比81.8%;有甘蓝链格孢菌分布的县区市有27个,占比30.3%。甘蓝链格孢菌在浙江全省分布广泛,对众多寄主植物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必须加强防治。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种不同浓度除草剂单剂和复配剂对油菜田阔叶草防治效果的影响
    黄倩
    2025, 66 (1):  158-162.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962
    摘要 ( 73 )   HTML ( 1 )   PDF(1178KB) ( 244 )  

    为筛选对江苏省直播油菜田杂草高效安全的化学除草剂,本试验以50%草除灵、30%氨氯·二氯吡2种除草剂单剂及其复配剂对油菜田苗期杂草进行茎叶喷雾处理,对比药后防除效果。结果表明:对以小苜蓿、野萝卜、猪殃殃等为主的油菜田进行阔叶草茎叶防除时,667 m2最佳药剂处理为50%草除灵悬浮剂30 mL+30%氨氯·二氯吡水剂30 mL。667 m2 50%草除灵悬浮剂30 mL+30%氨氯·二氯吡水剂30 mL处理在药后14 d对阔叶杂草的株防治效果为85.73%,显著优于667 m2 50%草除灵60 mL处理,在药后105 d对阔叶杂草的株防治效果和鲜重防治效果分别为96.82%和96.46%,株防治效果极显著优于667 m2 30%氨氯·二氯吡50 mL和50%草除灵60、80 mL处理,鲜重防治效果显著优于667 m2 30%氨氯·二氯吡50 mL处理,极显著优于667 m2 50%草除灵60、80 mL处理。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食品技术
    干灰化-碳酸钠碱熔-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植物样品中硅含量
    许熔熔, 阮泽斌, 胡铁军, 周飞
    2025, 66 (1):  163-167.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40515
    摘要 ( 54 )   HTML ( 1 )   PDF(1192KB) ( 203 )  

    该研究建立了一种通过干灰化-碳酸钠碱熔-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测定植物样品中硅(Si)含量的方法。即根据不同种类样品中的灰分含量,将适量样品经马弗炉灼在600 ℃条件下灰化,然后加入碳酸钠在950 ℃熔融,使用稀盐酸溶液提取熔块后,用ICP-OES测得Si含量。结果表明,该方法在最佳试验条件下,检出限为6 mg·kg-1,测定下限为24 mg·kg-1,精密度和准确度符合相关规范要求。将所建方法应用于实际植物样品中的Si含量测试,其测定结果与标准物质的相对误差在-16.4%~10.5%,满足《生态地球化学评价生物样品技术要求》(DD2005-03)中对分析准确度的要求,即分析平均值与标准物质推荐值的相对误差RE≤30%。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黄1号加工不同造型黄茶的品质比较
    敖存, 师大亮, 牛小军, 张霖, 郭敏明, 赵芸
    2025, 66 (1):  168-171.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1004
    摘要 ( 46 )   HTML ( 0 )   PDF(1157KB) ( 248 )  

    为了解加工黄茶的适制性,开发不同造型的黄茶产品,提升产业活力。将中黄1号茶树品种鲜叶加工成5种不同造型的黄茶产品,通过感官审评和理化成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中黄1号具有良好的黄茶适制性,加工卷曲形和朵形黄茶品质更佳,色泽嫩黄鲜润,香气嫩甜,滋味甘醇,带汤香。不同做形工艺对黄茶品质的影响较大,对其理化成分溶出的影响大于对其绝对含量的影响。过长的做形时间会明显增加酯型儿茶素浓度,从而增加苦涩味,降低滋味品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蚕桑与特种养殖
    桑资源中生物活性成分及其应用综述
    任晓蓉, 齐沛沛, 王新全, 王萌, 张善英, 章程辉
    2025, 66 (1):  172-178.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1213
    摘要 ( 58 )   HTML ( 4 )   PDF(1254KB) ( 258 )  

    桑资源主要包括桑叶、桑椹和桑白皮等,深入挖掘桑资源中的生物活性成分对桑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介绍了近年来桑资源生物活性成分的研究热点如生物碱、多糖、多酚、黄酮等,并对其在预防或治疗慢性疾病、功能性食品原料及添加剂、家畜饲料等领域的相关应用进行了介绍。本综述旨在对桑资源的深度加工利用及产品研发提供借鉴与参考,助力桑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氮磷比对南美白对虾养殖水体的影响
    杨庆满, 邱晴, 茅华华, 付浩, 皮雄娥
    2025, 66 (1):  179-183.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939
    摘要 ( 57 )   HTML ( 2 )   PDF(4102KB) ( 220 )  

    南美白对虾是世界养殖产量最高的三大对虾优良品种之一。但随着养殖密度的提高,饲料残饵、南美白对虾的排泄物等腐败、分解,使水中营养元素氮、磷等发生非正常变化,进而影响养殖水体水质,引起对虾发病、死亡。该实验通过观察对比3口南美白对虾养殖池塘中藻类、氮磷比、pH值、溶解氧含量(DO)、氨氮含量、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分析探讨水色变化与藻类的关系以及氮磷比对水质的影响,为养殖生产提供理论支撑。南美白对虾养殖前期应适当施肥,养殖后期应适当添加光合细菌、芽孢杆菌、EM生物活性细菌等,科学投饵增氧,保持池塘良好水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养殖水体溶解氧含量预测研究
    徐慧, 邓浩然, 王忠培, 周乐乐, 钱蓉
    2025, 66 (1):  184-188.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40561
    摘要 ( 53 )   HTML ( 1 )   PDF(4492KB) ( 215 )  

    溶解氧作为水产养殖中较为关键的水质因子,与水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息息相关,精准预测溶解氧含量及变化,对于保证水产养殖的安全具有较大的意义。该研究首先对采集的养殖水体的溶解氧数据进行预处理,再结合长短时记忆网络(LSTM)算法构建养殖水体溶解氧含量的预测模型来预测未来不同时刻的溶解氧浓度数据,通过不同的预测精度指标,来验证养殖水体溶解氧含量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以期为后续养殖水体溶解氧含量预测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发酵处理对天然桑叶中降糖活性成分的影响
    郭洁丽, 高鑫, 杨立梅, 林正山, 潘革波
    2025, 66 (1):  189-196.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1233
    摘要 ( 50 )   HTML ( 2 )   PDF(6386KB) ( 262 )  

    选取新鲜的桑叶嫩芽作为研究对象,借鉴传统的红茶发酵工艺,以期通过发酵处理来提高天然桑叶中各降糖活性成分的含量。采用不同降糖活性成分的含量作为综合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对影响发酵效果的不同加工条件进行优化,确定最佳的发酵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在发酵温度40 ℃、发酵时间8.70 h和发酵湿度85%的条件下,与天然桑叶相比,发酵后桑叶中总生物碱、总黄酮和总多糖的含量分别增加了27.92%、28.71%和20.10%。综上所述,发酵处理有助于提升天然桑叶中各有效降糖活性成分的含量,可为促进天然桑叶的高效利用以及提高其附加值提供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畜牧兽医
    “检测淘汰法”在温州地区规模猪场动物疫病净化中的应用
    吴波, 章国永, 赵妍, 麻武飞, 周轩伦
    2025, 66 (1):  197-200.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40564
    摘要 ( 50 )   HTML ( 1 )   PDF(1138KB) ( 229 )  

    为推动及改进规模猪场动物疫病净化,该试验以“检测淘汰法”为核心,以本底调查、免疫程序优化、免疫干扰分析和生物安全体系改进等为配套的净化集成技术,将温州一个规模猪场作为示范场点,以O型口蹄疫和非洲猪瘟为净化对象。净化实施后该猪场生产防疫指标有所改善,口蹄疫免疫抗体合格率从76.84%提高至91.09%,口蹄疫野生型抗体阳性率从4.21%降低至0,口蹄疫野生型核酸阳性率从3.68%降低至0,非洲猪瘟野生型核酸阳性率一直维持在0。在示范场跟踪监测4 a后,推广至全市10家规模猪场,O型口蹄疫免疫抗体合格率整体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口蹄疫感染抗体阳性数和病毒核酸阳性数整体呈现逐年下降趋势,非洲猪瘟病毒核酸阳性数历年跟踪监测检出率均为0。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覆盖作物应用及其饲料化研究进展
    王广辉, 陈祥福, 周楷轩, 魏萍, 张林夕, 周绪元
    2025, 66 (1):  201-210.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1092
    摘要 ( 53 )   HTML ( 1 )   PDF(4404KB) ( 192 )  

    推行农业可持续发展,倡导保护性耕作已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新方向,以覆盖作物为代表的生物耕作因其独有的生态价值和田间效果,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覆盖作物是指在主栽作物生长期间及收获后,在时间和空间上填充土壤裸露间隙的作物;其在冬季可进行还田处理,或充当青贮饲料,对主栽作物的生长和土壤性质改良具有重要作用。该文基于国内外研究,简要介绍了覆盖作物田间应用情况,包括覆盖作物的起源、种类、功能、管理方式和饲料用途等,阐明了覆盖作物对农田的诸多益处,以期为缓解粮食与饲草用地矛盾,推广覆盖作物田间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资源与环境
    浙江省农业自然资源综合评价研究
    王美青, 徐萍
    2025, 66 (1):  211-217.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1028
    摘要 ( 54 )   HTML ( 3 )   PDF(1399KB) ( 232 )  

    为高效合理地配置农业自然资源,保障资源持续高效利用,该研究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重点选择土地、水、森林、渔业、气候五大类资源22项具体指标,对2016—2020年浙江省农业资源保障程度及其利用效果进行综合评价,提出农业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中的重点和难点,对促进全省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非粮化耕地复耕地力快速培肥技术探讨
    蒋沈悦, 薛兆琨, 江花琴, 孟庆玖, 邵赛男, 刁之涵, 俞柯汝, 叶正钱, 蒋玉根
    2025, 66 (1):  218-223.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961
    摘要 ( 78 )   HTML ( 6 )   PDF(1825KB) ( 293 )  

    长期非粮化利用导致耕地土壤板结及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酸化、盐渍化、养分失衡和重金属污染等土壤质量退化,特别是苗木基地的耕作层剥离,引起耕作层变薄甚至消失,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更甚。本试验通过不同生物质炭施用量及与商品有机肥配施,分析其对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从而获得较佳的非粮化耕地的快速培肥技术模式。试验表明,相较于CK,各处理均提升了水稻土壤中的碱解氮、速效钾、有机质含量,且施用生物质炭同时添施12 t·hm-2的商品有机肥对其改良作用更为显著。体现了生物质炭对稳定土壤pH值及养分固持上起一定作用,对水稻产量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MaxEnt模型对泰顺县多花黄精适生区的预测及评估
    姜武, 张立华, 刘雷雷, 章书声
    2025, 66 (1):  224-231.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1093
    摘要 ( 58 )   HTML ( 2 )   PDF(6367KB) ( 220 )  

    多花黄精野外资源匮乏,市场需求量大,研究泰顺多花黄精的生态适生性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收集并筛选出29份多花黄精野外自然分布点位和8个环境变量,构建MaxEnt模型,模型拟合度高。结果表明,海拔、9月太阳辐射、年均温度变化范围、最冷季度降水量、pH值、8月平均温度是影响多花黄精分布的主导环境变量。对多花黄精4个适生区在泰顺县19个乡镇的分布面积进行重分类,发现泰顺县内多花黄精的高适生面积为63.01 km2,其中罗阳镇、龟湖镇、司前镇、泗溪镇和竹里镇排行前列。该模型结果可靠,建议在多花黄精高适生区做好野生资源保护及人工规范化栽培。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腐殖酸水溶肥料中钾含量测定方法
    蔡玮, 娄烽
    2025, 66 (1):  232-235.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990
    摘要 ( 58 )   HTML ( 2 )   PDF(1143KB) ( 235 )  

    目前,含腐殖酸的水溶肥中钾含量的测定采用标准NY/T 1977—2010的四苯硼酸钾质量法,此方法全程手工操作,步骤相对繁琐,检测效率偏低。现将固体样品加热煮沸30 min改为超声6~8 min,将沉淀抽滤法与火焰分光光度计测定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光谱仪法作比较,得出火焰光度计法在氧化钾含量≤9.5%时,结果与沉淀法一致,当氧化钾含量>9.5%时,结果偏高。新方法的优势是可批量进行,准确率高,极大地提高了检测效率。感应耦合等离子体(ICP)法测定结果与沉淀法和火焰分光光度计法都存在显著差异,为正偏差,因此,用ICP法测腐殖酸水溶肥料中的钾含量不合适。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农业经济与信息
    农业数字化赋能低碳农业发展——基于长江经济带现实
    李亚妮, 张天晓, 孔一
    2025, 66 (1):  236-242.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881
    摘要 ( 59 )   HTML ( 6 )   PDF(1229KB) ( 202 )  

    “数字化”和“低碳化”融合发展是稳步推进农业农村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动力。该研究选取2009—2020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探究了农业数字化发展水平对低碳农业发展的影响效果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农业数字化发展水平对低碳农业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经过替换变量法、剔除直辖市样本和被解释变量滞后一期处理后的结论具有稳健性。此外,该研究通过异质性分析揭示了农业数字化发展水平对低碳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长江经济带的上游地区、下游地区、粮食主产区和非粮食主产区,其中农业数字化在下游地区和非粮食主产区降碳减排效果更好。据此,提出了提高农业数字化发展水平的相关对策建议,以助推低碳农业发展。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黑龙江省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韩光鹤, 姜枫, 王银
    2025, 66 (1):  243-250.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40271
    摘要 ( 57 )   HTML ( 0 )   PDF(1216KB) ( 212 )  

    基于黑龙江省2012—2021年面板数据,在利用熵值法测算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以及数据包络分析(DEA)-Malmquist指数模型测算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基础上,通过灰色关联度进一步探究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单项服务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关联程度。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十年来稳步提升,年平均增长率达14%。黑龙江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均值为1.032,黑龙江省农业生产水平提高。单项农业社会化服务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关联度最高的是生产资料服务,加工流通销售服务关联度不显著。因此,黑龙江省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建设力度,优化各项服务水平,以求更好地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简易大棚智慧管理技术应用研究
    王维宝, 李群
    2025, 66 (1):  251-260.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987
    摘要 ( 67 )   HTML ( 2 )   PDF(6452KB) ( 256 )  

    当前我国90%以上的设施结构为简易型塑料大棚,人工经验管理效果较差,缺乏即时科学的种植管理技术指导。为探索简易大棚中的智慧种植管理技术,以简易大棚草莓为研究对象,基于物联网技术构建了简易大棚智慧种植平台,该平台包括专家种植标准、执行评价、专家答疑解惑、环境感知及健康诊断等功能,通过用户微信和计算机平台进行互动,可针对单品草莓实行全生育阶段24 h监测-分析-决策-管控。本平台物联网系统与高端智能温室相比,监测-分析-决策过程无明显差别,均由物联网系统智能运行,特色优势在于无需花费高额投入部署自动作业端,智能决策信息可由手机端微信传达到种植户,以人力代替自动作业设备实现管控,可极大降低部署成本。该平台应用后,试验项目实施区单个大棚: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y)、产值水分利用效率(WUEp)分别提高了128.55%、226.42%;化肥用量降低了40%;农药投入成本降低了32.48%。平台根据草莓不同生育阶段以工艺单形式自动给种植户下达常规种植管理标准要求,并基于环境感知给每个种植户下达临时处置策略,可克服以往草莓种植户系统知识不足、体系化管理薄弱的问题。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赋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实践探索——以余杭径山茶文化系统为例
    李新宇, 蔡碧凡, 周嘉韵
    2025, 66 (1):  261-266.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713
    摘要 ( 64 )   HTML ( 8 )   PDF(1163KB) ( 236 )  

    农业文化遗产是助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本文以余杭径山茶文化系统为研究对象,探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在助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中的实践做法及经验启示。通过文献分析、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经济、生态、文化、社会等角度,分析了余杭径山茶文化系统在保护传承农业文化遗产、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获取政策支持与社会参与、提升农村治理与服务水平等方面的实践探索。研究结果表明,农业文化遗产与共同富裕之间存在紧密的内在逻辑联系,创新保护利用农业文化遗产可以有效地盘活农村空间资源、推动农业与文旅相融合、实现农民可持续生计,促进农村地区的振兴发展,实现农民农村的共同富裕。因此,要发挥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价值,高效赋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需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加强政策支持、促进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培育农村治理新模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网络社会交互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感知的影响研究
    朱凯, 张群祥
    2025, 66 (1):  267-273.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863
    摘要 ( 58 )   HTML ( 3 )   PDF(3763KB) ( 232 )  

    在网络化时代,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为促进政府和企业更好地把握消费者的社会交互行为,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完善管理措施和政策,本文借鉴认知-情感-意动理论、信任转移理论,结合“土坑酸菜”事件,构建了网络社会交互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感知的影响模型。研究共收集有效问卷406份,采用SPSS和AMOS实证分析了网络社会交互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感知的影响,并探究了认知信任对上述关系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网络社会交互和认知信任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感知产生负向影响,网络社会交互会对认知信任产生正向影响,认知信任可以在网络社会交互与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感知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江山市猕猴桃产业发展及电商化策略探析
    杨远晶, 余纪萱, 周欣怡
    2025, 66 (1):  274-280.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788
    摘要 ( 58 )   HTML ( 2147483647 )   PDF(1191KB) ( 269 )  

    江山市猕猴桃种植已具有一定规模,在此基础上加快产业融合发展、提高产业附加值,已逐渐成为当地猕猴桃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近年来,江山经过品牌培育和品种优化筛选,猕猴桃品质和产量都有所提高。为促进江山猕猴桃产业进一步发展,该文探讨了江山猕猴桃产业发展和电商化策略方面的现状和问题,建议通过加强监管、培育区域品牌和政府政策支持等方法,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让江山猕猴桃产业在电商化发展实践、策略创新、数字化提升等全产业链上取得更大成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